又是一年志愿季,那个高考了16年的复读"钉子户"唐尚珺,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今年他以"6"字头的成绩再次落榜,在补录阶段又主动放弃,这一连串操作让人大跌眼镜。他声称要上学,行动却南辕北辙。到底复读是为了上学,还是图谋别的?这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先扒扒唐尚珺这些年的"光辉事迹"。这位今年35岁的"高考钉子户",从2008年首次高考至今,已经整整16年了。这些年他基本过着"一年高考一年闲"的日子,从未间断。按理说,高考复读的目的,不外乎提高分数,争取上更好的大学。可唐尚珺的所作所为,却常常与此背道而驰。
早年他曾立志考清华,发誓"不上清华就不读大学",结果屡试屡败,分数一直上不去。后来梦想破灭,他又把目标转向北师大的公费师范生。姑且不论北师大公费师范有多难考,就他的分数,报个普通二本都绰绰有余了。可他就是不愿服软,非得和北师大杠上,结果可想而知。
更离谱的是,据说这些年也有不少大学向他发出过录取通知书,他却以各种理由拒绝入学。甚至今年高考结束后,他又主动放弃了补录资格。这分明就是把大学当儿戏,根本没有上学的诚意。这样的行为,让人不禁怀疑,他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复读?
其实稍微关注过唐尚珺的人都知道,他多年来享受着各种复读补助。据说从2012年开始,他就开始领取学校的特殊补助。后来政策收紧了,他又从街道申请低保,一个月能拿到几百块。虽然金额不多,但胜在稳定。只要他还在复读,这笔钱就源源不断。如此算来,读几年书换几年补助,划算着呢。
难怪有人戏称,高考才是唐尚珺的真正职业。相比之下,读大学反而会让他损失收入。毕竟上了大学就没法领补助了,毕业后还得自己找工作,何苦来哉?与其费尽心思找份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不如继续混吃等死,反正有政府兜底,不愁吃喝。如此看来,他放弃补录名额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站在唐尚珺个人的角度,他这么做无可厚非。毕竟人各有志,不能强求。问题是,当越来越多的人效仿他,把高考复读当成一种投机取巧的手段,把国家的善意当作牟利的工具,我们的教育事业就该警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