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2日,湖北孝感市孝昌县女子周某在社交平台发布领取农村低保的认证视频,引发网友对其"领低保炒股"的质疑。周某自称在银行工作,却展示余额上千元的理发店储值卡,当地民政局已介入调查。
低保制度与信任危机
农村低保是国家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而设立的社会救助制度。然而,近年来"骗保""冒领"等事件频发,例如2009年重庆富婆陈华坐拥5套房产仍违规领取低保金,2018年武汉黄女士因身份被冒用导致低保申请受阻,暴露出低保审核机制存在漏洞。数据显示,2025年河南省城乡低保对象达306.3万人,其中女性占比49.1%。如何平衡救助与监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从"炫耀"到舆论风暴
5月22日,周某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一条认证农村低保的动态,配文称:"我爸给我办了几个证,我这个年纪就开始领低保。"视频显示其最后一次认证时间为2025年5月21日。网友随后扒出周某过往视频:她曾声称"反正我赚了",疑似炒股;另有一段视频显示其持某理发店储值卡,余额超千元。
面对质疑,周某回应称"没钱,没炒股,就是爱发泡(方言:炫耀)",并透露自己在孝感某银行从事贷款推销工作。记者核实发现,涉事银行总行表示将调查其任职情况,而理发店储值卡确以周某名义登记。
孝昌县民政局与周某所在镇政府回应称"已关注此事并展开核查",但未透露具体进展。
数据与政策:低保审核的"双刃剑"
根据民政部规定,低保申请人需满足收入、财产等严格条件。例如,拥有股票、大额储值卡或稳定职业者通常不符合资格。然而,审核机制仍存在盲区:
- 1. 信息核查难题:尽管多地推行"大数据+网格化"动态监测(如河南省通过平台比对医保、教育等数据),但冒用身份、虚报收入等行为屡禁不止。2024年上海出台新政,明确"收入豁免"和"救助渐退"规则,鼓励低保对象就业自立,但执行中仍需依赖精准审核。
- 2. 职业与收入的隐蔽性:周某的银行工作性质(贷款推销)可能存在业绩提成等非固定收入,若未如实申报,易规避监管。
专家指出,类似事件暴露三大问题:一是部分群体将低保视为"福利"而非"兜底保障";二是基层审核依赖人工,易受人情关系影响;三是公众对低保公平性的信任危机。
制度完善与人性化平衡
民政局:孝昌县民政局强调"严格审查",但承认"需时间核实细节"。民政部此前多次表态将加强责任追究,包括对骗保者追责。
法律专家:冒领低保属违法行为,若查实周某隐瞒收入,需退还资金并接受处罚。
社会学者:低保制度需在"防骗保"与"保障真困难群体"间找到平衡。例如,上海市推行"救助渐退"政策,允许就业者逐步退出低保,避免"一刀切"。
结语:透明化与公众监督的迫切性
周某事件并非孤例,它再次拷问低保制度的公信力。当"炫低保"与"炒股疑云"交织,公众既期待更透明的审核流程,也呼唤对困难群体的包容。若低保资格公示、群众监督机制(如重庆推行的"民主听证评议会")能普及,或许能减少类似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