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用后付”6个套路太可怕,网友分享亲身经历

2024-12-17 13:40  头条

相信很多朋友都发现,许多平台都相继推出了"先用后付"的功能,并且很多消费者反应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启了"先用后付"功能。

网友的遭遇:

我80岁的老父亲每月网购4000多到1万,就是PDD,怎么都关不了 帮他删了几天莫名其妙就有链接跳手机上,买的都是重复的东西。

莫名其妙的一百多块钱洗厕所的东东,退回去还付了二十多块钱快递费

我爸也是,买了几千块钱的低音炮,还有按摩床,我都惊呆了接到提货电话我爸以为是诈骗,放驿站几个月都没提,然后就是不给退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的免密支付

别说老人,我这资深网购败家女也不小心下了一单,加个购物车就直接下单了,防不胜防,还好发现得早马上退货

先用后付这个功能就是耍流氓,有多少人不知道就开通了,一旦开通就会手滑下单,想关闭还得没有邮寄的快递才能关

上海市消保委近日对"先用后付"功能的现象发声,呼吁更明确地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指出"默认开通、难以关闭"的机制容易让消费者"被消费"。

"先用后付"不同于此前传统的网购流程,在选定商品后,只要你点击了"一键购买"等类似按钮,订单就直接完成,没有订单确认提交而后付款的流程,因此给很多买家造成未提交订单的错觉。

许多人看到自己无意产生的订单时感到吃惊,明明只是在购物车中暂存物品或浏览商品清单,却生成了实质性订单。令人困惑的是,很多人在此期间并未开通该功能,也未授权支付。

消费者反馈在尝试关闭"先用后付"功能时遇到困难,多个平台的操作界面中将此选项隐藏,并且关闭要求结清所有已生成订单后方可关闭。部分用户发现关闭选项不仅隐藏深,且界面设计并未提供简便的操作指引,这使得关闭流程难以轻松完成。

平台在推广"先用后付"时未明确告知用户可能产生的信用和逾期记录,许多消费者在未能及时支付时被加收滞纳金,甚至在信用记录上留下负面痕迹。普通用户未充分理解"先用后付"的风险时更易产生误操作,因对金融产品理解不充分,部分中老年用户因此产生负面记录,造成不小的生活困扰。

上海市消保委指出,消费者在购物时应享有自主选择权,对可能产生的费用与信用记录应有充分告知。服务条款的透明度关系到消费者的选择是否清晰明了,平台应当在界面设置上让关闭选项更为便捷,让用户可以自主关闭功能而非被动接受。

电商平台在设计支付功能时往往重视交易量与用户粘性,以"先用后付"功能为例,平台在推广时应兼顾用户的实际操作体验,不能挖坑让消费者跳。

数字支付的发展在提升购物便捷性的同时应关注安全性。设计初衷本意是便民,消费者权益也不可忽视。

"先用后付"这种消费方式你怎么看?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