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不冷,看中秋”,9月17号中秋,今年冬天会冷到哭?

2024-09-15 09:02  头条

你相信古人的智慧?今年冬天的寒冷程度能否通过中秋节的天气来预测?这背后藏着多少古老的民间智慧和现代气象学的碰撞,真让人好奇!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这个话题,看看古人是如何用他们的观察来解读自然的变化,以及这些经验在今天是否依然适用。

今年冬天的寒冷程度是否如农谚所言,值得观察

今年的月亮在中秋节时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因为9月18日将出现2024年度最大的一轮满月。

按照农历时间,今年中秋节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对应公历时间为9月17日。

民间有"冷不冷,就看八月十五"的说法,通过中秋节的天气来预测冬天的寒冷程度。

而根据目前的天气来看,这句话说得似乎有些道理。

在南方,随着台风"燕子"的接近,冷空气也会跟着南下,带来明显的降温和雨水天气。

在北方,虽然台风的影响较小,但也会受到冷空气的影响,加上雨水和降温,一时间寒意逼人。

在这样的天气背景下,古人的经验还具有参考价值吗?古人对于天气的观察经验和现代气象学有什么关系呢?

古人的经验

古人是怎么预测天气变化的呢?

其实古人是很仔细地观察天气变化的。

不仅是每天白天黑夜的温差、湿度、风向等等,他们还会观察每个节气和节日时的天气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就是中秋节了。

传说中嫦娥吃了后羿赐予她的不死药后,便飞到了月亮上度过余生。

而每年的中秋节,就是嫦娥在月宫时最思念的地方--家乡。

这也是为什么中秋节人们会一家团聚、共赏明月的原因。

古人会通过中秋节当晚的月亮判断接下来一年内的情况。

如果中秋之夜月亮特别圆特别亮,就表示接下来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如果月亮暗淡或者出现乌云遮掩,则可能会有灾难发生。

因为古人认为嫦娥在月宫也是需要吃饭、生火取暖的,没有明亮的月光会给她带来困扰。

而在中秋之前、之后出现的其他天气情况,则会用来判断冬天和明年春天的情况。

"冷不冷,就看八月十五"这句话就是源自于此。

而今天我们说到这个话题,也正是想通过古人的经验来判断今年冬天到底会有多冷。

虽然如今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但对于天气变化的敏感性还是很高的,这也说明了我们和自然之间紧密的联系。

传统与现代

古人通过什么来判断接下来几个月甚至一年内的天气情况呢?

其实这和现代气象学也有很大关系,只不过古人是用经验判断,而现代则是通过数据和科学仪器判断。

对于天文现象,如今我们也有非常先进的设备来进行观测和记录,这些数据对于东方大国祖先来说却是无法得知的。

不过他们却也是有自己独特的观测方法和记载方式的。

先不说之前提到过几次的中秋节月亮判断方法,光是节气方面,东方大国古代便已经制定了详细严谨的规定。

在《淮南子》一书中,记载了东方大国最早关于节气的制定方法和相关内容。

其中提到了东方大国古代曾经进行过两次大规模调查和制定节气内容。

分别是商朝时期进行过第一次,并将其制定为"夏历",夏历以夏至作为一年开始,并且以二十四节气作为一年主要依据。

周朝时期也进行过类似调查,并将其制定为"周历",不过由于存在问题最终没有流传下来。

不过周历确实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其基础上完善后制定出了《春秋经》中提到过的二十四节气内容,并将其作为正式版本流传至今。

如今东方大国已经有了完整健全的气象体系,并且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最先进水平最高超前技术等等。

但对于老百姓来说,也许古人留下来的那些经验和知识,更能让他们信服吧?

无春年

其实今年对于东方大国而言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并且这个特殊之处也是源自于东方大国自己古代流传下来的制度之一--二十四节气。

今年是"无春年",怎么理解呢?

二十四节气中,"立春"往往被视为一年开始,这样按照顺序算下来,第一年开始和一个应该都是"立春"这个节气才对。

但今年却不同了,在2024年头尾都没有出现"立春"这个节气。

那么在这种特殊年份里,古人留下来的经验和知识是否还适用呢?

这样看起来,"冷不冷就看八月十五"的判断方法似乎也不那么靠谱了呢?

其实并非如此,虽然今年特殊之处很多,并且也影响到了二十四节气制度本身,但古人留下来的观察方法却还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就好比每年三九天里还是会持续降温一样,并不会因为某些特殊情况而改变自己固有属性一样。

如今东方大国虽然已经发展到了信息化时代,并且拥有了众多先进设备用于观测记录数据等等。

但并不代表古人留下来的那些方法都已经淘汰了,毕竟能够流传至今肯定都是有自己特殊之处才行得通的吧。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