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和氏还是没死心。等楚厉王挂了,他又把这块玉献给了新继位的楚武王。结果楚武王找的玉工也说这是块普通石头,和氏又被砍去了右脚。这下和氏可真成了"跛子",你说这人是不是犯傻?明明已经吃了一次亏,为啥还要自投罗网?
但最神奇的是,和氏还不死心!等到楚文王即位,这位仁兄抱着玉石,一瘸一拐地又来献玉。这次楚文王学聪明了,没直接找玉工,而是仔细观察这块玉。《韩非子》记载:"文王使工治之,遂成宝璧。"这块玉终于被加工成了一块完美的玉璧。
后来这块玉璧被命名为"和氏璧",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稀世珍宝。它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转手,每次都引发轩然大波。比如赵国的蔺相如就是因为完璧归赵的故事而名垂青史,而和氏璧也成了"价值连城"这个成语的由来。
有趣的是,为什么前两次献玉会失败,而第三次就成功了呢?这里面大有文章。
首先,从玉工的角度来看。春秋时期的玉器工艺已经相当发达,但玉石原料的识别却是一个技术难题。就像现在的翡翠原石,表面看着灰不拉几的,里面却可能是极品。当时的玉工可能也是看表面状况来判断,这就难免会出错。
其次,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楚厉王和楚武王都是出了名的昏君,他们对待臣民的态度就能看出来。而楚文王则是一位明君,他愿意亲自观察,认真思考。这就好比现在的企业,有的老板只听下属汇报就做决定,有的则喜欢亲自了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