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好的太监,死后百官扶棺下葬,如今仍有人祭拜他(2)

2025-05-14 16:57  搜狐

在他的带领下,东厂的威名依旧,但少了过去的专横跋扈。陈矩用行动证明,手握生杀大权的人,也可以保持清明和公正。

秉公审理"妖书案"

万历二十六年,宫中突然爆发"妖书案"。一本匿名书籍流传开来,直指皇帝昏庸、太后不贞,宫廷上下人心惶惶。东厂奉命彻查此事。

"提督大人,这案子牵连甚广,恐怕多位大臣都在其中。"东厂副手的声音带着几分焦虑。

陈矩没有任何犹豫,淡淡回应:"查,但绝不能冤枉无辜。"东厂迅速行动,整个朝廷笼罩在紧张的气氛中。多名大臣被传唤,人人自危。陈矩亲自过目每一份证词,密切关注每一个细节。他很清楚,很多人都在暗中观察他是否会借此机会打击异己。

几天后,案件有了突破。调查显示,所谓"妖书"并非出自朝中重臣,而是一些心怀不满的下层文人所作,意图通过挑拨朝廷内乱谋取利益。得知这一线索,陈矩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召集心腹低调讨论。

"这些文人虽然是主谋,但背后会不会还有大人物操控?"一位心腹低声问道,显得忧心忡忡。

陈矩沉思片刻,冷静回应:"不能排除这种可能,但没有确凿证据,绝不能牵连更多人。"他决定以谨慎为上,不让案件无限扩大。最终,陈矩向皇帝呈报了调查结果,指出幕后主谋仅为几名不满的文人。皇帝看后,微微点头:"处理得当。"

"妖书案"以严惩几个主谋告终,没有牵连无辜朝臣。陈矩的冷静决断不仅让皇帝满意,也赢得了大臣们的尊敬。许多官员私下感叹:"若不是陈矩,此案必会引发朝廷大乱。"

陈矩的公正和清廉,在这次案子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打击政敌,而是以理智和高超的判断力,化解了一场可能动摇朝廷根基的危机。

极尽哀荣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陈矩病重的消息在宫中传开。尽管他努力掩饰,宫中上下却已察觉到这位曾权倾朝野的太监正在走向生命的尽头。

几天后,陈矩病情急剧恶化。夜里,太监们纷纷赶到他的床前,神色凝重。陈矩睁开眼,缓缓扫视众人,脸上浮现一丝淡然的笑意:"我此生无愧于皇上与国家,去了也无憾。"话语落下,房间里一片寂静,众人不敢出声,眼中含泪。

几日后,陈矩去世,消息传到皇帝耳中。万历帝听闻,沉默许久,才低声道:"陈矩是我忠臣,生亦如此,死亦如此。"他下旨赐谥"清忠",并命文武百官为陈矩送行,场面空前隆重。

陈矩的葬礼当日,百官们亲自来到东厂,低头扶棺,缓步走在京城的大道上。京师百姓自发跪地送行,街道两旁哭声不断。陈矩的棺木穿过德胜门,百姓们高举香火,跪拜不起,场面肃穆而动人。这个掌权多年的东厂提督,竟然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民心。

陈矩去世后,万历帝亲自谕祭九坛,赐匾"清忠",以表彰他一生的忠诚与功绩。陈矩的灵位被供奉在德胜门外,百姓们自发前来祭拜,香火不断。至今,仍有后人前往,悼念这位为朝廷尽忠职守的太监。

结语

陈矩的一生,是宫廷权力斗争中少见的清流。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太监,凭借智慧、坚韧和忠诚,逐步走向权力的巅峰。在担任东厂提督期间,他手握生杀大权,却从未滥用职权,始终恪守清正廉洁的原则。无论是面对"妖书案"的复杂局势,还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都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冷静与担当。

陈矩的去世不仅赢得了皇帝的褒奖,也得到了百官和百姓的尊重。这个曾经深处宫廷漩涡的太监,最终以清忠之名,流芳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