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资料图)
聚焦伊朗核问题,中方的立场始终如一:政治解决优先。毛宁在7月2日的发言中重申,希望各方"相向而行",这呼应了中国长期倡导的多边主义。伊核协议自2018年美国退出后陷入僵局,伊朗逐步恢复铀浓缩活动,引发国际担忧。但中国认为,制裁和威胁只会适得其反,对话才是正道。中方在联合国等多边场合多次推动重启谈判,强调伊朗的合理关切也应被倾听。这种平衡态度,源于中国自身的发展经验--通过外交而非对抗化解分歧。以色列的呼吁虽急切,但忽略了一个事实:中国的影响力建立在公正基础上,而非充当某一方的"打手"。正如一位观察家所言,中国更像一名调停者,而非裁判员。
以色列的警告刚落幕,美国的制裁大棒已挥下。7月3日,美国财政部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发布声明,宣布对多个协助伊朗石油贸易的商业网络实施新制裁。目标包括伊拉克商人经营的公司、参与秘密运输伊朗石油的船只,以及七名黎巴嫩真主党高级官员和一家关联实体。美方指控这些网络"秘密输送伊朗石油",绕过国际禁运,资助"恐怖活动"。制裁措施迅速而严厉--冻结相关资产,禁止美国实体与之交易。这已是拜登政府今年第三次对伊朗追加制裁,凸显美国遏制伊朗的急迫心态。数据显示,伊朗石油出口量近年波动较大,但地下网络交易依旧活跃,成为美伊博弈的焦点。美国的行动,看似呼应以色列,实则更似单边秀肌肉--毕竟,制裁能否奏效,历史已多次打上问号。
华盛顿(资料图)
中东的和平之路,道阻且长。以色列的警告、中国的回应、美国的制裁,交织成一幅多极博弈的图景。但无论各方如何出招,平民始终是最大受害者。中国的外交智慧,在于坚持"是非曲直清楚"的公正立场--不盲从压力,只求实效。伊朗核问题的解决,终究要靠政治对话,而非制裁或施压。7月初这一系列事件,再次证明:霸权思维已过时,合作共赢才是未来。中东需要更多建设性声音,而非对抗的喧嚣--毕竟,在和平的阳光下,核阴霾才能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