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签总统令 应对阿拉斯加北约军演

2025-08-14 20:25  头条

特朗普与普京即将在阿拉斯加会晤,这件事无疑是当下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会晤前俄罗斯与乌克兰先后明确表态,在领土问题上绝不退让。这一点并不意外,俄罗斯外交部副司长法捷耶夫重申,俄联邦的领土架构写入宪法,不容谈判;而乌克兰方面,泽连斯基和多位高官也反复强调,绝不会用土地换取停火,更不会参与所谓"领土交换"。双方的立场几乎没有回旋余地,这也让外界质疑,特朗普想在阿拉斯加推动的停火议程,能走到哪一步。

于是,为了推动停火实现,美方也是动了不少脑筋。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会谈前发出威胁称,如果谈不拢,美国可能加大对俄制裁或实施次级关税。特朗普更是直接表示,普京若不愿停止冲突,将面临"严重后果"。虽然他没有细说后果的具体形式,但制裁、关税、冻结资产等手段,都是华盛顿的惯用选项。特朗普的策略很明确:先施压,制造心理预期,然后在谈判中寻找突破。

与此同时,欧洲的态度显得微妙。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等核心人物,在会谈前夕与特朗普和泽连斯基举行视频会议,明确提出五项实现和平的原则:乌克兰必须参与未来谈判、停火是前提、不承认俄方占领区、乌军应在欧洲支持下捍卫主权,以及跨大西洋战略必须基于对乌支持和对俄施压。这些原则基本锁死了谈判空间,特别是第三条,几乎等于堵死了任何涉及领土妥协的可能。

俄方则继续通过军事行动增加谈判筹码。会谈前几天,俄军在顿涅茨克方向推进10公里,并在多地发起攻势。泽连斯基承认俄军在多个地点推进,但声称会很快击退。俄罗斯的用意很明显:在会晤前制造一种"战场优势"的氛围,让外界看到俄方在前线占据主动。

与此同时,普京还签署了一份总统令,要求自2026年起禁止为俄武装部队采购外国制造军装,看似与会谈无关,但背后信号值得注意--这是俄方在强调自给自足的军工体系建设,也是在提醒外界,俄罗斯会为长期对抗做准备。这种政策安排的时间跨度,说明俄方并不认为当前冲突会在短期内彻底结束,反而在为持久化博弈做制度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会晤前的另一条消息,也让华盛颇为尴尬。特朗普在与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的交流中,被当面指出美国在两条战线上都遭遇失败--在贸易上输给中国,在战争上输给俄罗斯。

对于这一结论,特朗普立即将责任推给拜登政府,并强调在他任内不会让中国通过贸易击败美国。但现实是,美方已经在关税制裁和稀土禁运层面领会了中方反制的决心,并因此将关税期限和TikTok关闭期限一推再推,明显是对华做出了让步。可以说,如今的美国在与中俄的双重竞争中,已经出现了力量分散、策略受限的局面。

至于这场阿拉斯加会谈,目前来看更像是一场试探。特朗普想用"停火"作为突破口,推动美俄关系阶段性缓和,同时在国际舆论中塑造自己能促成和平的形象。但俄乌双方在领土问题上的僵硬立场,欧洲的高压原则,以及北约的军事姿态,都决定了谈判成功的难度极大。

更重要的是,这场会谈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立刻改变战场局势。俄乌冲突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双方都在为长期消耗做准备。美国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同时解决对俄制裁政策、对乌军事援助,以及对华贸易博弈这三大问题。

所以接下来的关键,是阿拉斯加会谈能否达成一个最低限度的成果,比如宣布有限停火、启动三方会谈、建立战俘交换机制等。这些成果未必能解决根本问题,但至少可以为后续谈判留下一扇门。否则,双方在公开场合的言辞越是强硬,实际谈判的空间就越小,冲突延续的风险也就越大。

对中国而言,俄乌局势的走向将直接影响全球经贸和能源安全。中国在过去多次表态中,始终强调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同时主张通过对话解决争端。这种立场既与国际法一致,也有助于维护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中立与建设性形象。在美俄会谈的不确定性之下,坚持推动政治解决,依然是中国稳健且可持续的外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