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为何声称“中国最不该这样”,中国反击加码奉还

2025-04-05 20:16  头条

收到中国对等反制的消息,特朗普当场"破防"了。他怎么都想不明白,中国的反击会来得这么快这么的猛烈。

综合目前各方的信息来看,中国宣布对全部美国商品征收对等关税这件事,对特朗普本人的冲击还是不小的。

首先是时间节点很有意思,4月4日北京时间下午6点,正好对应的是美国东部时间凌晨6点。这意味着要么特朗普还在梦乡之中就被叫醒,要么是刚醒就收到了这个消息。

第二点就是提前公布反制清单,以上一轮特朗普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为例,当时我们是在美国时间3月4日凌晨关税正式生效之后,才宣布即刻加征对等关税。

而这一次,则是提前6天就已经出台了反制清单。或许中方已经判断,在4月10日特朗普新关税生效之前的这段时间内,特朗普政府断不可能把话收回去。

既然注定"木已成舟",所以我们干脆直接出了重拳,即在提前宣布对等反击的同时,还附赠了"将11家美企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对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对部分美国企业进行反垄断立案调查"等一系列强有力的组合拳。

【中方发出的反制是系统性的,手段可以说是相当丰富】

这一轮系统性的反制乃至在关税之外的主动出击,很好地对外展示了我们在这轮交锋中,拥有着手段丰富的"工具箱",以及充分的预案准备和评估,绝非只是单纯的被动应付。

另外,这样一个反制力度,也再一次向全世界昭示,过去中国在全球地缘政治和全球化经济版图中,一直扮演的是"稳定器"的角色,且中国对待任何地缘政治和经贸议题都是认真且负责的。这样一个身份和"人设"也意味着,只要中国下定决心进行反制,那么也将是严肃且认真的,对于被反制的对象而言,后果也必然是十分严重的。

回到特朗普本人的反应这个话题,就在中方官宣反击手段的几个小时后,特朗普自己就在社交媒体上"破防"并歇斯底里起来了--开口就说"中国最不应该这么做"。

【特朗普对中国反制的回应破防了,行文打字全部用的大写】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2天之前,美国财长贝森特还想让中国"打不还手",当时他的原话是:"不要惊慌,不要报复。只要你不报复,这就是最高数字。"

结果2天之后中方的反应,全世界都看到了--对待特朗普政府,就是要"以牙还牙"。

或许特朗普自己也没想明白,中国的反击,会来得这么快这么的猛烈。

熟悉特朗普性格的人都知道,他在社交媒体上的"破防"行为,是其性格中自我意识过剩、冲动与战略短视的集中体现。这种反应不仅源于其个人心理特质,更在这一轮中美交锋中,折射出特朗普本人对中美博弈复杂性的误判。

【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对中国的反制力度出现了误判】

自他的第一个任期开始,特朗普的执政风格始终带有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其将关税政策视为"经济强权"的象征,并习惯通过极限施压获取谈判筹码。

中国宣布对等反制并在此基础上附加一系列组合拳后,他迅速在社交媒体上情绪化回应,其中一个细节就是"他甚至破防到了打字的时候全部采用大写字母",情绪化表达的倾向可以说是极为明显。

这本质上是对"权威被挑战"的应激反应。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特质,曾推动其"美国优先"政策的执行,但也导致其难以接受政策失败的现实。

在此之前,他多次宣称关税政策能让美国"轻松获胜",但当中国以精准反制打破其预期时,其情绪化的公开表态,又暴露了心理防线的脆弱性。

不难看出,这届特朗普政府的决策过程以直觉主导,缺乏系统性战略考量。一个十分应景的例子就是,1个多月前他对加拿大、墨西哥的关税政策朝令夕改,直接导致美国汽车产业链成本飙升,甚至引发美国国内企业的反弹。

此次对华关税政策同样显示出"先射箭后画靶"的特点:他在宣布扩大关税时未充分评估中国反制措施的强度,更未预料到美国农业、制造业将承受连带伤害,这种冲动性使其政策往往陷入"施压-反制-再升级"的恶性循环。

【特朗普"破防"本质上是单边主义遭遇系统性反制的必然结果】

接下来的特朗普终将明白,他的"破防"本质上是单边主义遭遇系统性反制的必然结果。而他最引以为傲的《交易的艺术》,也就拿捏一些中小国家和自己的盟友罢了,碰上2025年的中国那就是踢上铁板,只会让人进一步看透其"黔驴技穷"的本质。

对于中美两国而言,双边接下来将会进入更复杂的博弈阶段--即短期内对抗可能进一步升级,但长期来看,双方仍存在寻求战略平衡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双边的出招也将继续呈现"非对称博弈"特征。即美国依靠关税、科技封锁等"硬手段"施压,而中国通过产业链韧性、多边合作与精准反制构建"软防御",从而达成以柔克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