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泡7年药酒,意外发现海马药材是塑料的,当事人:海马是以前外出旅游时买的

2025-03-24 13:24  头条

2025年3月22日,湖北孝感某餐馆老板朱先生经历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社死现场"。他珍藏了七年的海马药酒,在开坛分享时被员工一语戳破真相--酒中作为药材的海马竟是塑料制品。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引发热议,也揭开了中药材市场乱象的冰山一角。

一场等了七年的"笑话"

2018年,朱先生在外出旅游时听闻海马泡酒有"壮阳补肾"功效,便花高价购买了一批海马,回家精心泡制药酒。七年间,这坛酒被他视作"压箱底的宝贝",始终舍不得开封。直到近日,朱先生想与员工分享佳酿,却因一名员工的玩笑话发现真相:捞出的海马硬如塑料,用手一捏毫无生物质感。面对员工们强忍笑意的表情,朱先生坦言"面子挂不住,心里更是五味杂陈"。

塑料海马产业链:30元的"壮阳信仰"

调查显示,此类骗局绝非个例。在广东肇庆,王先生饮用两年药酒后清理酒坛,发现"海马"扯不断、烧不化,散发刺鼻塑料味;更荒诞的是,其亲戚得知真相后竟追问购买链接,称"效果真好"。

造假手段:黑心厂商使用回收医疗废料加工的聚氯乙烯,通过茶叶水浸泡、微波烘烤、鞋底摩擦等"做旧三件套"伪造海马外观,甚至添加甲醛模仿腥味。

价格陷阱:真海马单只超50元,而塑料仿品均价30元/对,精准利用消费者"贵得合理"与"便宜得可疑"的认知盲区。

药酒迷思背后的科学真相

中国中医药学会2024年发布的《动物药材泡酒安全性白皮书》指出:

无效性:海马蛋白质大分子难以被酒精析出,反而会产生致癌物组胺;

危害性:塑料长期浸泡释放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可能降低精子活性,形成"绝育鸡尾酒"。

北京大学生物实验更证实,真/假海马药酒对小鼠性激素水平无差异,但均导致肝损伤。专家直言:"所谓功效,只是心理暗示与酒精刺激的结合。"

监管真空与消费者困局

当前中药材市场监管存在三大悖论:

食药监部门认定"自制药酒不纳入监管";

市场监管部门以"未包装销售"为由回避责任;

公安机关立案需达到"人体损伤"标准。

这种"三不管"局面使得造假成本极低。福建某案件中,2吨塑料海马仅被定性为"工艺品行骗",主犯罚款800元了事。

如何避免"塑料养生"陷阱?

消费者可通过简易方法鉴别真伪:

形态:真海马脊柱自然弯曲,腹部有育儿袋;塑料仿品通体笔直;

实验:热水浸泡后真品散发鱼腥味,仿品火烧尖端卷曲成球;

时效:药典规定动物类药酒浸泡周期不应超过180天,久泡反增风险。

反思:破除养生焦虑方能根治乱象

朱先生的遭遇,折射出中年群体对"壮阳刚需"的盲目追逐,以及年轻一代"朋克养生"的仪式感消费心理。当"浸泡时间"成为自我催眠的符号,伪科学便有了滋生的土壤。正如网友评论:"喝完塑料酒腰不酸了,看到检测报告反而头晕了。"

专家呼吁,养生需回归理性,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药材,莫让急功近利的心态成为造假者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