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翻8吨垃圾找儿童手表,本该是一个正能量的暖心行为为何却引发争议?(2)

2025-07-14 13:45  闪电新闻

一是此次事件发生在持续高温的当下,在气温高热的天气里,环卫工作为户外劳动者,在烈日下完成保障城市日常清洁的本职工作,本身就极为辛苦,如今还要被上级安排花费4小时去翻找8吨垃圾;二是一块价值相对普通的儿童手表,是否值得如此大费周章?环卫工4小时的人力成本加上垃圾转运费用,远超手表本身价值,也不免让人疑惑:手表的所有者是否对自己的普通财物尽到了看管的义务,是否应该为自己的疏忽买单?虽然当地城管局强调"民生无小事",但为某个人提供超规格服务,无视公共人财物的成本效率,是否同时伤害了更广泛的"民生权益"?若每次丢钥匙、丢手表都翻8吨垃圾,整个服务系统也将不堪重负;再者,此次"暖心事件"只是宣传"环卫工无私奉献",却未提防护装备与补偿,这也不免让人觉得,是将个体苦难浪漫化为政绩标签,反而导致舆论负面情绪(如愤怒)传播的更快。

所以,更值得思考的是:公共服务如何既有温度又有尺度?或许建立分级响应机制不失为一种方法:首先区分"紧急救命物品"(如人工耳蜗)与"普通失物"的区别,明确启动高成本搜索的标准,避免资源滥用--如在我国很多景区针对驴友实行了"有偿搜救",正是基于《民法典》"自甘风险"的原则。而从传播的角度看,对于此类事件,更应该宣传的是制度保障和受助者的感谢,而不是一味非歌颂个体的牺牲,毕竟真正的文明刻度在于对劳动的平等尊重,不能温度只暖了游客,却灼伤了环卫工的手,便成了文明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