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酸菜的食品安全问题,人们并不陌生。2022年央视"3・15"晚会上,湖南省岳阳多个酸菜供应企业被曝出工人光脚踩甚至将烟蒂直接扔到酸菜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众多企业纷纷致歉,并将问题酸菜下架,引发全国层面的关注。而同样的问题,在今天又几乎原样重演。这也说明,行业痼疾依然存在,一些企业野蛮的、粗糙的制作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封闭、卫生、规范的生产环节依然付诸阙如。
其实就在当年"3・15"晚会之后不久,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就发布了《老坛酸菜生产质量安全控制与管理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对老坛酸菜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签、包装、运输、贮存等做出了规定,也包括诸如发酵要"放入洁净的陶坛中","不得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或影响产品质量的物品混装运输"等细节。
试想,如果企业严格按照规范执行,酸菜池中抽烟吐痰这样的荒唐场景根本不可能出现。然而现实却是,再详细的标准、再严格的规范,在一些企业那里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对食品安全毫不在意。
那么问题的关键,或许不在于缺少标准,而在于监管是否缺位。客观上也得承认,酸菜监管或许确有难度。比如酸菜生产企业多为中小规模,数量众多且分散;传统腌制工艺长期存在,设备完全更新实现现代化需要时间;生产场地较为开阔,全天候监管不易实现,等等。
但正因为存在监管难度,才更需要建立更加严密的监管网络和更加严厉的惩戒机制。比如可以通过飞行检查、突击抽查、举报奖励等多种方式,增加监管密度,打破企业的侥幸心理;推广安装生产过程监控设备,实现远程实时监督;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定期对企业进行独立评估;同时,也可以考虑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和行业禁入机制,让违规企业付出惨痛代价,形成"一次违规、终身出局"的震慑效应等等。
总之,这起新近发生的酸菜污染事件,无疑又是一记警钟:针对酸菜生产,监管应当常态化,从而倒逼企业生产规范化,将"事后查处"转向"事前预防",而不是总依赖网友的曝光,指望偶然的镜头扫描。
毕竟网友的视频曝光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只有严格的监管体系,让规范化标准操作落地生根,让每一道工序都在阳光下运行,才能确保人们吃进嘴里的酸菜真正安全、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