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份立秋的时间对庄稼收成其实影响挺大,这件事村里老人们说起来头头是道。他们总爱提到一句老话,"六月立秋坟头起,七月立秋谷装仓",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按老人的经验看,这"六月""七月"可不是咱们平常说的阳历,而是阴历日子。老一辈按农时算账,觉得所有的收成和节气挂钩,连收与不收都藏在这些日子里。
要是碰上立秋在农历六月份,那可就有些悬。那时候正赶上高温,作物还指望着多晒太阳,多受一点热,这样生长才旺。从种子到苗,哪一步都离不开日头。可要是立秋太早了,热天一下散得快,绿油油的田地就变得没精打采。老话儿里说的"遍地坟头",其实就是形容这一年收成不好,种地的人过冬都得为粮食愁。
反过来,如果立秋落在农历七月份,情况完全不同。热气一阵紧接着来,雨水也跟着下,地里的庄稼见了足够的温度和水分,那长得就叫一个旺。玉米、谷子都被晒得亮闪闪的,等到要收的时候,田里都是鼓鼓囊囊的穗子,让人看着就舒坦。像去年这种"七月立秋",屯子里好多家今年都添了新收割机,不光指望着能多干点活儿,也希望这些好光景能多留几年。
村里每年都盼着立秋当天别出怪事。有经验的老人习惯抬头看天,晴空或者细雨都象征着丰收的信号。他们常讲,立秋那天要是晒得暖洋洋的,秋后一般不会缺水,作物也容易结实饱满,浇水施肥的活计能轻松点。倘若那天闷雷滚滚,再来一场瓢泼大雨,田里的水积多了,就得赶紧想办法排涝,怕的就是后面再来冰雹、暴风雨,年轻点的庄稼人也都得绷紧弦盯着天。
眼下科技再先进,种地还是得靠天帮忙。大伙嘴上说不担心,可私底下还是盯着农用天气预报,谁也不敢放松了夏末的管护。最近几天,田里几乎天天有人除草、查虫,生怕错过哪个细节影响了后面的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