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这场"欧洲峰会"依然笼罩在美国的影子之下,尽管斯塔默多次强调欧洲需承担"重担",但他坦言,任何计划"必须得到美国强有力的支持"。这一表态直接点破欧洲防务的现实:即便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呼吁"紧急重新武装欧洲",并提出打破财政公约以扩大国防预算,欧洲在关键军事能力上仍高度依赖美国。
就像我们知道的,乌克兰战场依赖的星链通信系统、海马斯火箭炮和爱国者防空系统,均由美国提供,欧洲至今无法替代。对此,斯塔默承认,若美国切断情报支援,乌军将"立即陷入被动"。然而,如今美国可不接这个招,美国财长贝桑特更明确表示,未来乌克兰的安全保障应由欧盟而非北约负责,进一步将压力转移至欧洲。
在这个背景下,虽然伦敦峰会高调宣布继续军援,但实际效果存疑。过去三年,西方对乌援助未能扭转战场颓势,俄军仍控制乌东四州。斯塔默称欧洲援助"可防止乌克兰崩溃",但承认无法填补美国撤出后的缺口,欧盟计划通过国防债券、联合基金等方式提升军工产能,但预算规则争议和成员国分歧使进展缓慢,这一切都显得其表态如同"空口支票"。
当然,更根本的问题在于,欧洲的军事工业基础薄弱。冯德莱恩曾提议向乌克兰国防工业"取经",学习低成本无人机技术,但战场经验转化需要时间。短期来看,欧洲连炮弹产能都难以满足需求,更遑论高端武器替代,于是,欧洲安全架构的尴尬就此暴露:既要彰显"战略自主",又不得不承认对美依赖。毫无疑问,若欧盟无法协调成员国立场,加速国防整合,其援乌行动或将沦为"象征性支持",难以实质性改变俄乌力量对比。
总的来说,伦敦峰会与其说是欧洲团结的象征,不如暴露了其安全自主性的脆弱。斯塔默的"大实话"点明一个现实:没有美国的支持,欧洲的援乌行动恐难持久。然而,盲目追随美国亦非出路--若按照美国所想的,让欧洲承担完全保证,毫无疑问,其经济与地缘压力将不堪重负,因此,如何在依赖与自主之间找到新路径,或许是欧洲未来十年的最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