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新任驻华大使贝以理(资料图)
从2013到2022年,双边贸易额翻了一倍多;2024年经贸总额达227亿美元,合作集中在农业滴灌、医疗器械、芯片研发等高附加值领域。对以色列而言,中国不只是"大买家",能投资、能落地、能把技术变成产品的"实用型伙伴"。比如海法港,在中国企业改造下,集装箱周转时间从58小时压缩至22小时;常州的中以创新园,吸引194家以色列企业入驻,技术转化效率惊人。这些项目让以色列尝到甜头,也让它在新一轮经济危机中更渴望中国的援手。所以贝以理履新后第一件事,就是上门谈合作。
面对以方的"热情",中国当然明白其中含义。但中方的回应却很有意思:没有像往常一样提及中以之间的情谊,立刻承诺推动合作,也没有在经贸方面"顺水推舟",而是把重点转移到了中东局势。中方代表明确表示,中方高度关注中东局势,并着重强调"武力没办法带来和平,只有谈判和对话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短短一句话看似普通,实则耐人寻味。一方面,这是中国一贯的立场,强调和平、反对动武,是对中东和平秩序的关切;但另一方面,这也是对以色列当前政策的一种"温和提醒"。
内塔尼亚胡(资料图)
根据第三方统计,以色列在全球南方国家的民意支持度已跌破23%,仅与四个阿拉伯国家维持外交关系。以色列对华技术输出的迫切需求与其对美国《战略技术保护法案》的履约义务形成矛盾,该法案明文限制60项核心技术的国际转移。与此同时,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原则上的坚定态度,与以色列在加沙问题上的既有政策形成直接碰撞。北京近期已促成沙特、伊朗等17个国家加入区域和解机制,这既展现了中国式解决方案的生命力,也客观压缩了以色列传统的战略回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