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反弹!新一轮感染潮来了

2025-04-16 14:29  头条

就在许多人以为新冠已经成为"过去式"的时候,防护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新冠病毒检测的阳性比率,在一个月内翻了一倍。这个反弹的速度,令人措手不及。

更让人头疼的是,它不再"按套路出牌"。

是不是感冒?不,是"花样病毒"

最近门诊里,来的最多的不是发烧39度的"老熟人",而是那些咳嗽、喉咙痒、嗓子疼,甚至有点拉肚子,却怎么也测不出流感的人。

很多人会说:"我是不是空调吹感冒了?"但一测核酸,阳了。

最新数据显示,在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这三个月,全国重点城市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由6.5%飙升至14.2%,几乎翻倍。(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2024年第4期)

变异毒株"JN.1"是这波反弹的主力军,它是奥密克戎的又一"孙子辈",虽然致病力弱了点,但传播力却强得离谱。

传播速度比之前的BA.5快了30%以上,而且免疫逃逸能力更强。

以前感染过的,现在也可能二阳、三阳,甚至是"四阳打卡"。

而这轮感染的症状更"迷惑"了:有的人只是喉咙痛一天,有的人高烧三天退不下去,还有人没症状却成了"移动感染源"。

有些事,不能只靠"熬一熬"

我有位老病人,王阿姨,65岁,有高血压和糖尿病。

她去年感染过一次,这次原本以为只是普通感冒,拖了三天才来看我。来的时候已经发烧到39.5℃,血氧掉到92%。

一问才知道,她以为"自己有抗体了",没当回事。

这样的情况在我们门诊并不少见。

很多中老年人或者慢性病患者没有及时就医,结果小病拖成了大病。

根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本轮感染中,60岁以上患者中重症率为6.8%,而65岁以上合并基础病的重症率更是高达12.5%。

这说明什么?说明病毒虽然"温和"了点,但对某些人,它还是有杀伤力的。

不能因为大多数人症状轻微,就忽视了高风险人群的防护。

"阳了"到底咋办?靠吃药还是靠扛?

现在市面上,关于"阳了吃什么"的说法五花八门,从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到中医感冒颗粒、莲花清瘟,甚至有人照着"互联网偏方"吃抗生素。

先说重点:新冠是病毒感染,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吃抗生素!抗生素治的是细菌感染,乱吃除了对身体没好处,还容易导致耐药。

目前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明确指出,对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首选对症治疗,包括:

· 发热:可选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 咳嗽:可选复方甘草片、右美沙芬;

· 咽痛:可尝试含锌含片、盐水漱口;

· 鼻塞:可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重型、危重型患者或高风险人群(如老人、基础病患者),可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奈玛特韦/利托那韦(Paxlovid),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我个人建议,不要盲目"堆药",更不要追求"速效",身体需要时间恢复,吃药只是辅助,不是魔法。

为什么"阳了"还会再阳?不是说好了有抗体吗?

很多人都有个疑问:我去年阳过一次,怎么这次又中招了?

其实,这背后有几个原因:

1. 病毒株变异:新一轮主力毒株JN.1和之前的BA.5等有明显差异,免疫逃逸能力增强,旧抗体识别不了新毒株;

2. 免疫力下降:抗体水平随时间下降,尤其是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明显;

3. 疫苗保护力减弱:无论是灭活疫苗还是mRNA疫苗,其保护期一般为6-8个月,之后需要加强针。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2024年下半年接种加强针的人群中,感染率下降了近40%,尤其在60岁以上人群中,重症率下降超过70%。

所以,"阳了"不代表百毒不侵,疫苗也不是护身符,真正的防护靠的是科学认知和持续管理。

那口罩、酒精还用不用了?

我知道很多人现在已经"口罩自由"了,地铁上、商场里,戴口罩的几乎成了少数派。

但如果你问我,作为医生,我的回答是:"该戴还得戴。"

特别是这些场景:

· 医院、诊所等高风险场所;

· 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地方;

· 家中有老人、婴幼儿或免疫力低下者时;

· 自己出现呼吸道症状时。

研究发现,正确佩戴口罩可以降低约60%的呼吸道病毒传播风险。

另外,有些人对酒精喷雾上瘾,哪里都喷,其实没必要。

新冠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勤洗手比乱喷酒精更有效。

关于"后遗症",别太草率也别太轻视

这波感染后,有不少人来问我:"医生,我最近总是心慌、乏力,是不是后遗症?"还有人说自己"嗅觉还没完全恢复"、"一跑步就喘"。

这些症状,确实可能是感染后的"长期症状",但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比如焦虑、睡眠不好、饮食紊乱等。

根据《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年10期的研究,新冠后遗症在感染者中占比约15%-20%,主要表现为持续疲劳、认知障碍(俗称"脑雾")、咳嗽、胸闷等。

但需要强调的是:大多数人在感染后1~3个月内可以逐步恢复,真正需要医疗干预的只是极少数。

我个人的建议是:

· 保持良好作息,不要急于恢复高强度工作;

· 多晒太阳、适度锻炼,提高免疫力;

· 若症状持续超过3个月且影响生活,建议就医评估,明确诊断。

大家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今天一并说清楚

1. 孕妇感染怎么办?
绝大多数孕妇感染后症状轻微,但仍需密切监测。

建议及时就诊,不要擅自用药,尤其是解热镇痛类药物。

2. 儿童阳了要不要吃药?
轻症不建议盲目吃退烧药,可物理降温。

若体温持续高于38.5℃,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3. 感染后多久可以运动?
建议至少完全无症状1周后再逐步恢复运动,避免诱发心肌炎等并发症。

4. "阳康"后多久可以打疫苗?
建议感染后3个月再接种加强针,效果更好。

病毒不怕你怕,就怕你不当回事

这波新冠反弹,不是"狼来了",而是"狼又来了"。它披着感冒的皮,却依然有咬人的牙。

不是要制造恐慌,而是要提醒所有人:病毒不会消失,它只会学会藏得更深、传播更快。

我们不能指望它变得越来越温和,只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

作为一名医生,我更希望看到的,不是门诊里排长队的患者,而是人们能以科学的方式、理性的态度来面对病毒。

别让"习惯了"变成"麻痹了"。

病毒也许变了,但我们不能"躺平"。

愿你我健康,不靠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