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1月就闪婚女子遭家暴肋骨被打断:要我把微信好友删到100以内

2025-08-13 13:13  头条

新婚月余三度染血!施女士的婚纱未褪色,伤痕已刻骨,家暴恶魔撕碎上海宝山一桩仓促婚姻。

肋骨断裂、下巴咬伤、胸口11厘米刀伤深及乳房,三次"轻微伤"鉴定背后,是令人窒息的暴力循环。当拳头成为"家常便饭",法律与社会如何构筑铜墙铁壁?

"闪婚"本可成就佳话,于施女士却成噩梦序章。与童某相识不足月便领证,催婚压力下的仓促结合,埋下了猜忌与暴力的种子。童某视妻子正常社交为洪水猛兽,强令其微信联系人"删至百人内"。

生意人身份使施女士无法断绝外界联系,微小摩擦竟成家暴导火索。《汉书》有云:"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施女士的遭遇印证:仓促结合缺乏深厚情感与信任根基,极易在矛盾中滑向失控深渊。

据全国妇联统计,我国约24.7%家庭存在家暴,婚姻基础薄弱者风险陡增。短短两月间,暴力如瘟疫蔓延: 5月-6月:三次家暴致肋骨断裂、下巴咬伤、胸口11厘米刀伤。

公安机关三次鉴定均为"轻微伤",出具家暴告诫书并处拘留3日; 童某取保候审期间仍不收手,最终被刑事立案。白居易在《议肉刑》中痛斥:"猛虎之嗜,非饥则渴。"

家暴者往往得寸进尺,惩戒不足则暴力必然升级。现实中,告诫书威慑力有限,如上海市2022年数据:家暴告诫书后再犯率超15%。唯有刑罚利剑,方能斩断施暴者侥幸心理。

肋骨可断,求生意志不可摧!施女士于童某拘留期间果断向宝山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法院火速裁定: 禁止童某实施家暴及骚扰、跟踪、接触;同步向公安、妇联、村委会送达协助执行通知书。

违令者将面临罚款、拘留乃至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严惩。《周易》强调:"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人身保护令独立于离婚诉讼,是受害者第一时间自救的法律盾牌。

宝山法院法官沈璐指出,其核心在于"预防性保护",通过多部门联动织就安全网。妇联社工杨洁飞更建议受害者搬至安保完善小区、加装摄像头,主动加固物理防线。

反家暴绝非孤军奋战,此案中: 公安机关:及时出具告诫书、行政处罚、刑事立案三重干预; 妇联组织:提供心理支持与安全庇护方案; 村委组织:落实属地监督职责。

《孟子》言:"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根治家暴需全社会协同发力。借鉴某地"反家暴联动中心"经验:公安、法院、民政、妇联等部门合署办公,实现报案、伤情鉴定、庇护安置、法律救济"一站式"服务,让受害者免于奔波之苦。

当11厘米的刀疤成为婚姻"勋章",我们该思考:法律制裁能否真正震慑潜藏的暴力基因?社会支持网络又该如何填补保护缝隙? 施女士的故事绝非终点。每一次对家暴的零容忍,都是对文明底线的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