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
面对外需面临的不利条件,扩大内需成为关键之举。
李强在座谈会上强调,要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加大力度稳就业促增收,在抓好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同时加快释放服务消费潜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创造需求。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日前表示,今年财政政策的着力点,首要任务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为了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中央财政拿出真金白银,从供需两侧发力提振消费。其中,今年共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资金规模比去年翻了一番,有助于直接降低消费者购物成本,并注重惠民生和促消费相结合,通过提高养老金水平、发放医疗补贴等方式,不断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
提振消费需求等政策效应正进一步显现。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下降0.4%,同比下降0.1%,降幅明显收窄;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明显回升,同比由上月下降0.1%转为上涨0.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0.4%,同比下降2.5%。
张斌近期在参加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月度分析会时表示,扩大公共投资是短期内打破需求不足局面不可或缺且能够起到引领作用的手段,也是短期内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见效最快的支撑手段。
张斌表示,要走出需求不足,并让CPI恢复到2%左右的温和通胀水平,GDP需要填补5万亿~6万亿元的需求缺口。如果仅靠消费来填补这个缺口,那意味着消费增长需要达到15%以上。在当前环境下,要实现如此高的消费增速,收入必须有更大幅度的增长,而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仅依赖消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消费+投资"双轮驱动,特别是依靠公共投资带动整体需求回暖。
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稳经济的关键是稳企业。李强在座谈会上表示,要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深入落实各项支持性政策,着力规范涉企执法,进一步解决账款拖欠、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实打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努力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服务。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阳表示,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在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提振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信心方面,今年要做很多工作,特别是要在扎扎实实落实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基础上,突出三个方面,即抓环境、减负担、优服务。
第一财经注意到,近段时间以来,相关政策文件密集出台。
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加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等。会议审议通过《加快加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行动方案》,强调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压实责任,健全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源头治理和失信惩戒,确保清欠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坚决遏制新增拖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