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生于1955-1965年的农民群体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依然过着贫穷与不安的生活,面对着很多棘手的问题。
第一,挣钱越来越少。
现在挣钱的门路比过去多了,可挣钱也比过去难了。种地的成本不断上涨,单纯种地挣钱越来越难。而城市用工荒的到来,外出打工赚钱越来越难。不少人都赋闲在家,或者是打零工。没有了主要的经济来源,没有了固定的打工收入,这就使得农民挣的钱越来越少。
第二,开销越来越大。
农村的经济水平在提高,农村的物价水平也在上涨,这就导致农民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农民的家庭开销也越来越大。建筑材料在涨价,建房开销多了,物价水平在上涨,生活开销多了,然而钱却在贬值,导致人情开销大了,随个礼就得几百起步。
第三,身体越来越难。
1955到1965年出生这批农民刚好赶上改革开放,那个时候正是需要劳动力的时候。所以这批农民长期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给农民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就以笔者的父亲来说,他就是1965年城市的农民工,早些年来到广州承包工地,赚了些钱,将老家的房子翻新了下。
在送两个子女上了大学,基本上是没有存任何积蓄的。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笔者父亲有一次在工地上班的时候,从工地架子上摔下来,导致脚踝粉碎性骨折。花了数万元才将脚治好,而且从此不再能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了,便回了老家,自己种点东西养活自己。
几年之后,笔者父亲又突然晕倒,去湖南长沙湘雅医院一查,才发现脑袋里长了一个恶性肿瘤。后来动了手术,花了20万,还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也不知道这个恶性肿瘤是不是笔者父亲年轻的时候干工地吸了太多的灰尘引起的。总之现在笔者的父亲身体是大不如前了,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