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闰六月,这一特殊的历法设置,让夏季陡然延长了一个月。也就是说,待五月结束,还有两个酷热难耐的六月在前方"等候"。人们对这两个六月期间的天气和降雨情况,自然格外关注。老祖宗留下的俗语"一年两六月,伏里不见天",更是引发了大家的热议。
农历六月,在四季轮回中属于夏季的最后一个月,承载着夏季六个节气里的最后两个--小暑与大暑。通常情况下,六月堪称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段,昼夜温差极小,白日里人们汗流浃背,到了夜晚,即便身处室内,也仿佛置身蒸笼。而今年不仅有一个常规的六月,还多出一个闰六月,这直接导致夏季从原本的三个月延长至四个月。倘若这额外的一个月里晴天居多、酷热难消,那么日常生活无疑将变得更加煎熬。
回想一下,在寒冷的冬季,哪怕遭遇降雪,气温低至零下,人们还能通过增添衣物来抵御严寒。可面对酷热天气,应对手段却十分有限。在古代,既没有空调送来清凉,也没有电风扇带来微风,更没有制冰技术辅助降温,人们只能寻觅阴凉通风之处避暑,手中的蒲扇摇出的也不过是阵阵热风,难以真正驱散暑气。
若想让六月变得凉爽,频繁的阴雨天气或许是唯一的"救星"。那么,今年有两个六月,三伏天里的降雨究竟多不多呢?不妨听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智慧之言。
"一年两六月,伏里不见天"这句农谚,道尽了其中玄机。从时间上看,今年第一个六月从6月25日起至7月24日结束,作为大月,它拥有三十个日夜。当6月结束时,正值7月24日,而大暑节气在7月22日刚刚到来。由于七月已步入秋季,节气讲究顺时更替,大暑无法顺延至七月,否则就跨越了季节界限。为了让二十四节气与农历月份保持同步,闰六月便应运而生。闰六月从7月25日开始,至8月22日结束,共计二十九天。
今年的三伏天也颇为特殊,仅有三十天。7月20日正式入伏,初伏从7月20日持续到7月29日;中伏更短,仅有10天,从7月30日至8月8日;末伏则从8月9日延续到8月18日。整个三伏天的时间段(7月20日 - 8月18日),恰好覆盖在两个六月之中。那么,这段时间的降雨情况如何?
农谚中的"伏里不见天"给出了答案。"伏里"指代的就是三伏天,"不见天"描绘的是天空被云层遮蔽,难见太阳的景象,意味着三伏天里阴雨天气频繁。结合今年超长的梅雨季来看,部分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情况并非毫无可能。今年近40天的梅雨季,已经让不少地方饱受雨水浸润,若三伏天延续多雨态势,甚至可能出现洪涝灾害。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这些农谚毕竟是古人基于经验的总结,缺乏现代科学依据,只能作为一种天气预兆的参考,切不可全信。毕竟,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各地三伏天的降雨情况存在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