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14天火炮齐射 日本硬闯盯梢出大丑

2025-11-26 16:46  头条

近期,日本海上保安厅部署的美制MQ-9B"海上卫士"无人机发生着陆失控事故,引发国际社会对其装备可靠性与区域部署策略的讨论。恰逢中国海事局宣布在渤海海峡、黄海北部开展为期两周的军事任务,这一背景下的意外事件,既暴露了日本在高端装备运用上的现实问题,也折射出当前东亚海域安全局势的复杂性。

据日本国土交通省通报,2025年11月23日,部署于北九州机场的MQ-9B无人机在降落时失控,机体螺旋桨与尾翼与跑道剧烈摩擦导致严重受损,机场跑道被迫关闭40分钟,造成3架民航航班延误,官方已将此次事件定性为"重大事故"。这款斥资40亿日元引进的装备,具备30小时续航、1200海里巡逻半径及红外夜视、雷达侦测能力,日本政府曾寄望其强化对东海相关海域的监控,甚至计划未来升级为"察打一体"型号。自2024年春季起,该型无人机在敏感海域的活动频次明显增加,其监控部署被外界视为日本加强区域海上态势感知的重要举措。

从事故细节来看,此次意外并非偶然。检查发现涉事无人机4片螺旋桨尖端弯曲,垂直尾翼顶端存在摩擦痕迹,尽管MQ-9B配备高度自动化降落系统,但日本媒体披露,该机操作员可能为外聘的美国籍人员,而日本自2022年引进该机型以来,始终面临专业操作员短缺的困境,核心操作与维护依赖外部支持。这一现象背后,是日本无人机技术"空心化"的现实--本土研发能力不足,核心部件与系统高度依赖美国,即便投入重金引进装备,也难以形成完整的自主保障体系,此次事故直接导致其仅有的3架MQ-9B监控能力暂时瘫痪,凸显战略部署的单一性与脆弱性。

与日本装备事故形成对比的是,中国近期在相关海域的军事部署展现出严谨有序的实战化姿态。据中国海事局网站公告,大连海事局于11月23日发布航行警告,自11月23日16时至12月7日16时,在渤海海峡、黄海北部指定水域执行军事任务,期间禁止任何船舶驶入。此前,盐城海事局、连云港海事局已先后发布实弹射击航行警告,形成了衔接有序的近海防御训练体系。这种常态化的实战化训练,并非针对特定国家,而是中国维护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的必要举措,正如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的,在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中方的立场坚定且一贯,采取的措施具有充分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回顾历史,中国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始终坚持"底线思维"。2016年南海纷争中,中国三大舰队开展联合演训,有效震慑了侵权行为;2022年佩洛西窜访台岛期间,中方实施全域封控的雷霆行动,彰显了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而此次日本无人机事故发生之际,恰逢中方军事任务启动,这种时间上的叠加,更凸显了区域安全局势的敏感性。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近年来频繁渲染"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危机叙事,推动自卫队与美军在琉球群岛的联合演习,但其军事部署与民生保障的失衡问题日益凸显--就在无人机事故前一日,琉球群岛因供水管道爆裂导致全岛停水,暴露出基础设施老化的严重问题。

事故发生后,日本相关部门对任务细节的披露语焉不详,引发外界诸多猜测。这种信息不透明的处理方式,反而放大了事件的影响。事实上,日本在高端装备领域的投入屡屡陷入"重采购、轻保障"的困境,此次MQ-9B事故并非个例,此前曾发生多起引进装备因维护不当或操作失误导致的故障。中国军事专家指出,日本在无人机等尖端装备上的冒进投入,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掩盖其常规军力体系化建设的不足,这种"面子工程"式的部署,难以形成真正的战略威慑力。

在当前东亚安全格局下,各国的军事部署与装备运用都应遵循国际法与国际惯例,避免引发不必要的误判。日本近年来不断推进海上自卫队活动范围外延,配合美国的区域战略部署,其安全政策的右倾化倾向已引发区域内国家的广泛关注。此次无人机事故提醒我们,军事力量的构建离不开坚实的技术基础、完善的保障体系与理性的战略规划,单纯依赖装备引进或高调部署,不仅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反而可能因自身能力不足陷入被动。

中国始终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海上分歧。正如外交部发言人在回应中日涉海摩擦时所强调的,中方尊重各国依据国际法享有的航行自由,但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航行自由"为名,从事侵犯中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行为。对于日本而言,此次事故应成为反思其安全策略的契机,摒弃"对抗思维",正视自身技术短板与战略失衡问题,通过建设性沟通与合作维护区域和平稳定。

区域安全的维护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任何单方面的试探或挑衅都不利于局势稳定。日本MQ-9B无人机的事故,既是技术层面的警示,也是战略层面的提醒--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唯有坚持理性务实的态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才能避免意外事件升级为战略对抗。未来,期待中日双方能建立更有效的海上危机管控机制,通过平等对话化解分歧,为东亚海域的和平稳定注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