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叫“阴月”,四月初一为“四始日”之一,一定要注意4件事!

2025-04-28 11:42  头条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今天就是农历四月初一了,这也意味着从今天开始就正式进入农历四月。农历四月,也称"孟夏",因为按照季节划分,它是夏季的第一个月。除此,农历四月也被称为"麦秋",因为随着气温的升高,雨水的增加,冬小麦也将进入了成熟期,古人以"秋"比喻作物成熟,所以便有了"四月麦秋黄满野"的说法。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农历每月的初一,也被称为"朔日",所以今天四月初一也称"四月朔"。《说文解字》:"朔,月一日始苏也。" 段玉裁注:"朔,苏也,月死而复苏生也。" 每月初一这一天,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与太阳的黄经相等,几乎与太阳同时升起和落下,从地球上是根本看不到月亮的,所以古人便认为朔日是月亮 "死亡" 后重新复苏的开始,故称 "苏",引申为每月初始。

朔日在我国古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在这一天帝王会举行告祭祖庙、听政理事的礼仪,我国古籍《公羊传》中就有 "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记载。在民间则有祭祖敬宗的习俗,这一天很多地方会举行家族祭祖仪式,以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五谷丰登。佛教、道教信徒也会在朔日(初一)和望日(十五)进香,称为"朔望香",表示对神明的虔诚。

农历四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月份,而四月初一作为此月的开端,也一直被备受人们关注,我国民俗中就有这一日不出门远行、不结婚嫁娶以及不生气争吵的说法。除此还提醒大家:别管多忙,记得4件事别犯忌讳,遵循老传统。

1不做:不下水

我国民间认为江河湖海有神灵主宰,四月正值神灵"换岗"或"巡视"之际,如民间就有"四月龙王开潭"的说法,这时下水可能冲撞神灵,招致灾祸,像岭南地区就有"四月忌水,五月禳灾"之说。

当然上面的说法并无科学依据,从现实角度来说,农历四月正值春夏之交,气温虽逐渐升高,但水温回升较慢,水冷刺骨。此时下水就会很容易因温差过大导致抽筋、感冒,或引发风湿类疾病,尤其对体质较弱者风险更高。古人通过观察发现,四月下水后身体不适者增多,逐渐形成"此时下水不利健康"的认知,进而演变为禁忌。

2要吃:多吃稀食

农历四月对应节气多为立夏、小满,此时气候逐渐转热,人体出汗增多,易伤"阴液",导致口干、口渴。同时农历四月随着降雨的增多,空气中的湿度会逐渐增大,人体易受"暑湿"影响,导致消化功能减弱,很多人就会出现疲倦、食欲不振、舌苔厚腻等症状。

我国传统养生讲究"顺时而食",针对农历四月的"暑湿"情况,人们可以多吃一些如粥、汤类的稀食,不但能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还可减轻脾胃负担。在吃的同时,大家还可以同时借助食材特性帮助祛湿、润燥。像南方地区一般侧重祛湿,可增加薏米、茯苓、白扁豆的使用频率。北方一般侧重润燥,可多喝银耳羹、百合粥等。

3要避:避免生气

在快节奏的现代,人们会很容易出现暴躁、易怒的情形。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四季和人体的脏器是相对应的,其中夏季属火,对应心脏,随着气温的升高,空气湿度的增加,在暑热、潮湿的外界影响下,人们会更加的情绪不稳,从而导致"心火亢盛",而心火旺盛,也会导致情绪更容易急躁、易怒,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如何降低情绪的起伏呢?《黄帝内经》认为夏季宜"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建议23 点前入睡,早晨 6-7 点起床,借助自然阳气舒展身心,避免熬夜导致阴虚火旺、情绪烦躁。同时还可以通过运动、向人倾诉的方式,疏解情绪,或是培养一些小爱好,用轻松的活动替代负面情绪。

4要忌:忌不关注天气

农历四月作为春夏季节转换的关键时期,此时天气变化复杂,对人体健康、农事活动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大家要注意关注这个时节天气的变化情况。

农历四月,气温虽然回升但不稳定,依然还会有"倒春寒"或大风扬尘天气的可能,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所以大家还出门时还是要带件外套。除此,农历四月降雨会比较频繁,大家外出时,最好带雨伞或雨具,以防不时之需。同时家中也要注意防潮,日常做好通风、晾晒和收纳防护工作。

在农业生产上,四月正值农作物生长旺季,暴雨可能导致农田渍涝,干旱则影响灌浆,农民更组要及时关注天气,以便根据天气及时灌溉、排涝或抢收。

今天就是四月初一了,在时间上正式进入了农历四月,作为春夏交替的关键节点,提醒大家:无论多忙,记得4件事别犯忌讳,别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