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端午60年一遇,有哪三大特点?

2025-05-24 21:21  头条

眨眼间已经是小满节气了,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今天5月24号,农历四月廿七,再过个一个礼拜就是五月初五端午节了。这几天明显感觉到天气变化挺大的,我们南方这边雨水开始多起来了,时不时就来场雷阵雨,湿热湿热的。

说起端午节,这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大节,追根溯源,最早是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祭祀活动的日子。后面,到了南朝时期有了纪念屈原的说法。据《续齐谐记》和《荆楚岁时记》记载,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后,百姓为纪念他,划船打捞并投米团入江,后来逐渐演变为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

另外挂艾草菖蒲、佩香囊这些习俗也是家家户户都在传承着。不过今年的端午节不太一般,3大特点。

今年端午不一般,特点一、早端午并且公历农历同月

今年端午五月初五公历5月31号,公历和农历都是五月,往常端午大多都落在公历6月,今年5月31号端午是比较少见的,并且按照时间来看是属于较早的端午。

早端午和晚端午是怎样划分的呢?

其实这里面是有门道的,一般来讲是按公历日期划,端午节都在6月上旬,以10号为界限超过为晚端午,提前则为早端午。例如2021年为6月14日,2023年端午为6月22日,这些都属于较晚的端午了。

像2022年端午,它在6月3日;而2025年,今年的5月31号,就属于那种比较早的端午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和夏至日期相关联,端午要是在夏至之前那就算早端午,要是在夏至之后就为晚端午。

我们都知道,夏至通常在公历6月21日左右,而2025今年端午节5月31日在夏至之前,因此按照这种说法来看也是属于是早端午。

民间有句农谚是这么讲的:"早端午凉飕飕,晚端午热的哭"。

这句农谚意思,要是端午来的比较早,那预示往后天气可能就比较舒适,不至于太热了;要是端午来的较晚那预示往后夏天非常炎热。

我们来看这句农谚也有讲到,"早端午,稻苗悠,夏日清凉好丰收;端午迟,暑气狂,芝麻瘪粒心发慌。"意思是要是端午节来得早,那夏天的天气就会比较凉快,稻苗在这样的气候下会长的比较好,就像在悠闲地享受时光一样,预示着大丰收。

反过来要是端午节来得晚,那预示夏天的暑气就会特别厉害,天气热得不行,芝麻都长不好,颗粒瘪瘪的,农民们看着就着急上火了。

按上述农谚所说,今年早端午预示夏天较凉爽,是个好兆头。不过现如今由于农谚地域性和局限性原因,具体情况我们还是要多关注气象预报,农谚我们简单参考下,把它当作文化传承就好。

特点二、60年一遇的"双蛇端午"

2025年为双蛇端午。何为双蛇端午?

2025年是乙巳年,农历五月为"巳月",巳年巳月,双巳,所以今年端午称为"双蛇端午"。

双蛇端午有啥说法?老辈人说"双蛇碰头,五毒齐出"。这就要从梅雨说起了,这句话里面其实反映了古人对梅雨季气候的观察和卫生防疫智慧。

什么是梅雨季?

梅雨季是我国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每年6月上旬,至7月中旬,在江淮流域出现。这种持续的,连阴雨天气,因恰逢江南梅子黄熟时节,而得名"梅雨";又因空气湿度大,衣物容易受潮,发霉,故也称"霉雨"。

此时阴雨连绵不断,高温且高湿,日照时间较为短暂。江淮流域,常年平均梅雨量达300多毫米,可占全年降水量的30%至40%。梅雨的开始,被称作"入梅";结束被称作"出梅",平均持续大概40天。这一现象,是我国夏季风向北阶段性推进所独有的产物,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长久地对峙而形成。

入梅出梅时间是如何推算的呢?

芒种节气后的第一个"丙日"为入梅时间。2025年芒种为6月5日(乙巳日),次日6月6日为丙午日,故入梅时间为6月6日。

小暑节气后的第一个"未日"为出梅时间。

2025年小暑为7月7日(丁丑日),7月13日为癸未日,故出梅时间为7月13日。

回到上面的"五毒齐出",这里的"五毒"指的是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这五种动物,在端午前后气温升高、湿度增加的环境中,活动更为频繁。

蚊虫与细菌繁殖迅速,容易引发疾病,人们认为"双蛇端午"是"五毒"最为活跃的时候。所以有了"双蛇碰头,五毒齐出"的说法。

另外,我们都知晓,艾草具备驱虫之效,蛇惧雄黄。故而古人在长久的生活实践里,还形成了挂艾草、饮雄黄酒、佩戴香囊等习俗。

这样来看的话双蛇端午确实是挺不一般的。

特点三、端午恰逢"危日"

今年端午,5月31号,农历五月初五,恰逢危日。何为危日呢?危日在传统黄历的十二建星之中,代表着"危机"以及"危险",以此来提醒人们务必要谨慎地行事。

不过虽然危日有"危"字象征着危机,但"危"的本义也有"高"的意思有出人头地、出类拔萃之意,按照我们的传统黄历来讲,还是属于黄道吉日。

所以说今年端午还是个好日子。

不过我们需注意,端午节处于初夏,与盛夏的过渡时期,气候变化大,大家需注意身体,可别不小心就别感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