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千户:俄海关“查扣”中欧班列的货物?探究后发现有人在“使坏”…

2025-02-19 09:31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左千户】

据某知名财经媒体报道,近月,中欧班列发往欧洲的集装箱陆续被俄罗斯扣留。俄罗斯海关对货物的检查力度明显加大,且检查过程繁琐,导致大量货物滞留。部分货物甚至被要求开箱检查,进一步拖延了时间。"原本10天就能到的货物,现在可能要等上两个月甚至更久。"

实际情况如何?俄罗斯海关是在故意给中欧班列"添堵",还是事出有因?本文试图分析一二。

俄乌冲突以来中欧班列的变化

在正式探讨这一新闻事件前,我们可以先梳理一下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中欧班列发生的一些事情。

中欧班列,是连接中国和欧洲的铁路线路。在俄乌冲突爆发前,中欧班列的线路一般是从中国的苏州、武汉、郑州、成都、重庆、深圳等地出发,经过满洲里、二连浩特、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等口岸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到达波兰的罗兹和华沙、德国的纽伦堡和杜伊斯堡,以及西班牙的马德里等地。

X8157次中欧班列(西安-马拉舍维奇)从西安国际港站开出。 资料图:新华社

注意,中欧班列的主要货量是中国和欧洲之间的,虽然也有一些到俄罗斯莫斯科的货物,但在这条线路上,俄罗斯更多地是作为一个货物过境国家而存在。

中欧班列线路推出后,因填补了海运和空运之间的空白而广受好评,世界的主要物流公司都在使用中欧班列。为了描述其发展变化,我们可以把使用中欧班列的物流公司大致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以欧美头部物流公司为代表的外资公司,业务范围集中在中国和欧洲之间的运输;

第二类是规模较小的中资公司,中欧和中俄之间的业务都在经营,以欧洲的为主;

第三类是规模更小的俄资公司,主要经营中俄之间的货物运输。

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外资公司在中欧班列原始线路没有停止运营的情况下,率先宣布停止使用中欧班列,这种做法其实是严重违背自身商业利益的。当时欧美出台了一堆制裁俄罗斯的法令,包括在海运领域停止到俄罗斯的中转服务,导致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海运陷入实际上的停滞,此外,还有欧美航空公司避开俄罗斯领空等。在当时欧美各行业集体制裁俄罗斯的大环境下,外资物流公司停止使用中欧班列原始线路的行为说不上有多突出。

俄乌冲突的双方由于战争,都需要大量的物资,其中不止包括直接用于战争的军火,还包括大量的例如化学原料、无人机组件等军民两用物资,和一些实际上可以用于军事用途的对讲机、防弹板、迷彩服、军靴等民用物资。

由于在俄乌冲突中,波兰等欧洲国家大力援助乌克兰,尤其是波兰持强烈的反俄立场,俄罗斯在发布于2022年3月9日的313号令中罗列了一些禁止过境俄罗斯的产品,防止这些产品被他人用于支援乌克兰。

由于中欧班列原始线路是双向的,欧洲为了防止俄罗斯进口可以用于战争的物资,也颁布了一些法令,禁止某些产品进入俄罗斯境内--即使这些货物的最终目的地是中国,也不可以,估计是为了防止这些物资在中途被俄罗斯拿走。

如此一来,很多产品就没办法走途径俄罗斯的原始线路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俄乌冲突还未结束,但海运到俄罗斯的一些线路也陆续恢复了。而外资物流公司依然拒绝使用中欧班列过境俄罗斯的原始线路,即使需要运送的产品不在制裁名单之中。为此,各国共同开发了避开俄罗斯的跨里海中欧班列,又称"中间走廊",也就是开头新闻报道中所说的"南通道"。

这条线路的前段还是通过霍尔果斯和阿拉山口出境到哈萨克斯坦,从哈萨克斯坦的阿克套港口装船通过里海到达阿塞拜疆的巴库,再上火车到达格鲁吉亚,之后经过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海峡到达地中海港口,或者再经过几个巴尔干国家到达欧洲。

不过,因为途径的国家多,所以"中间走廊"的时效和成本都比原始线路差很多。前段时间阿克套港口拥堵,导致这条线路几乎陷入停顿状态。

大致来看,外资物流公司一般都选择走"中间走廊",中资公司在运送涉及被两边制裁的产品时也会走"中间走廊"。

中欧班列线路图,其中,绿色和红色实线是过境俄罗斯的原始线路,红色虚线是避开俄罗斯的"中间走廊"

由于俄罗斯被制裁,一些对外贸易运输线路受阻,中国到俄罗斯的部分海运和空运货物转而使用中欧班列原始线路。这样一来,中欧班列原始线路上的货物构成占比出现变化:中欧之间的货物份额下降,中俄之间的货物份额增加。前者的运输一般由中资公司经营,后者中资和俄资公司都有在经营。

俄罗斯加大查扣力度的原因

新闻报道中提到超过1000个集装箱的货物被滞留,笔者无法验证数据的准确性。但中欧班列全年的运输量是207万标箱,铁路运输的一般都是40尺集装箱,折合100万个集装箱左右。如果报道数据属实,俄罗斯海关只查了1000个箱子,那么查验率就是千分之一。

实际上,扣箱查验是所在国海关对于进出境货物进行监管的最基本手段,海关想查明箱子里的货物是什么,只能通过开箱查验。开箱要在专门的海关监管场地进行,自然就要把箱子留置下来。

中国海关查验过境箱子时一样会留置开箱,而且,中国海关的查验率虽然没有披露统计数字,但总体上绝对超过千分之一,否则根本无法实现对进出境货物的有效监管。

如果俄罗斯海关对中欧班列的查验率是千分之一,那么只能说明俄罗斯海关太懒了,或者可以说是对于中欧班列的货物过于放心,干脆不怎么查了。

当然,与其过往比,俄罗斯海关对于中欧班列的货物确实是加大了查验力度。原因是俄罗斯海关在之前的查验中发现:中欧班列原始线路上,中国运往波兰的货物里有可用于军事用途的无人机组件、迷彩服、军靴等产品。也就是说,俄罗斯发现可能有波兰公司从中国采购了可供乌克兰军队使用的产品,意图通过途径俄罗斯境内的中欧班列运往波兰后再送到乌克兰。对俄罗斯军队和安全部门而言,这种事情显然是不应该发生的。

当初听说这事情时,笔者的第一反应是"行业内各国友商们的草台班子又干蠢事了"。

对乌克兰和欧洲而言,利用波兰公司名义采购产品,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2022年就有100万乌克兰人和1万家乌克兰企业搬到波兰。而向波兰公司销售迷彩服、军靴之类的产品,也并不违反中国法律,毕竟我们在俄乌冲突中持中立立场。只是,这些敏感的货物走中欧班列,还途径俄罗斯,就是完全没必要的行为了--刺激俄罗斯干啥?另外,包装内显示乌克兰地址的标签,在波兰贴不行吗?

涉事的物流企业极有可能是中资公司,但不一定是中资公司的过错,因为收发货人可能存在蓄意瞒报行为。国际贸易错综复杂,伪装的办法很多。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出口企业控制国际物流的观念极为淡薄,为了自身省事,将一切事宜都交给外国收货人。原理在笔者《供应链只能依赖外国公司,这仗还怎么打?》这篇文章中有详细论述。

此事的细节还有待进一步调查。不过,为避免以后发生类似事件,俄罗斯政府在2024年10月15日发布了1374号令,在之前的313号令禁止过境俄罗斯的货物清单基础上进行了扩充,新增了机械类、电子类用品以及迷彩色衣物,主要针对军民两用物资。加大查验力度的原因由此而来。

在波兰东部马拉舍维奇拍摄的中欧班列集装箱 资料图:新华社

报道中的"奇怪"现象

对各行各业存在的问题进行舆论监督,无疑是有必要的。只是,这种舆论监督应该建立在事实基础上。

报道借采访人员之口,指出俄罗斯海关的一些行为,包括:任何被怀疑是军民两用的货物都可扣留;货物在任意车站都可能被截停;编号为84开头的货物被查扣最多,并特别说明对应的货物大多是机电产品;等等。

俄罗斯处于战争状态,对于任何涉嫌运往乌克兰的军民两用物资必然保持高度警惕,而实际上,报道例举的这些行为也并没有超过海关的正常执法范围。中国海关也会留置箱子进行查验,如果发现明显的经济问题的证据,会移送海关缉私科,涉及刑事问题,移交公安机关。换言之,只要货物位于境内,当地海关就有执法权,这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之一,在俄罗斯是这样,在美国、中国也是如此。

而对于从业者而言,任何商业行为都需要在执法机关的监管下进行,并对执法要求予以配合,这道理无需多言。笔者有过协助客户配合海关缉私科调查处理的经历,其过程当然谈不上有多愉快,但对于海关的要求也都能理解。其实,多数从业者顶多也只是在酒桌上抱怨一下,总体来说也都还是理解加配合的态度。

报道还明显存在利用行业外读者不了解行业内情况的弱点,进行其他有倾向性的描述。

比如,以84开头的税则编号对应的确实是机电产品,而在中国商务部调整无人机出口管制措施的公告(2024年第31号)中,列为出口管制的无人机组件涉及的税则编号,也都是以84或者85开头的。考虑到俄罗斯军队乃至其境内频频遭遇来自乌克兰的无人机的袭击,俄罗斯海关必然重点查扣税则编号84开头的机电产品。

当然,俄罗斯海关并非毫无瑕疵,比如没问题的货物被"连坐"。查验时手续复杂,有拖延的情况,这在以前中国海关查验时也会发生,可能是现在中国海关已更新技术、完善管理,执法时对货物的影响要小很多,以至于有的人以为这才是常态。

对于因查验而延误的时间和费用,一般会由收货人承担。这是行业惯例,中国的外贸和物流企业一般都知道,并会采用提前预售货款运费等手段控制风险。同时,在不少情况下,中国商务部和外交部也会帮助中国企业进行交涉。

在此次事件中,位于波兰的企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帮助乌克兰采购产品,俄罗斯海关站在俄罗斯的立场上禁止一切可能用于军事的产品经过俄罗斯流入乌克兰,中国相关行业的企业站在中国立场上对战争保持中立。如果被采访人员的身份是真实的,不可能不清楚本次事件的内情。而该媒体在报道中闭口不提俄罗斯发布新法令的原因,字里行间指责俄罗斯的查扣行为对中欧班列的负面影响,这是在"监督"什么?

跟朋友谈论此事时,朋友对这报道的时间点也提出了疑问:报道发布于2025年1月27日,而特朗普在1月20日重返白宫后,虽然没有兑现"24小时"内结束俄乌战争的承诺,但多次透露会和普京通话乃至会晤,这时候发布这么一篇"新闻",是想制造什么舆论?

中国的外贸和物流行业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善,希望中国的媒体能用正确的方法助力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