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血压标准变了,你的血压或处于正常范围内,不妨对照

2024-12-04 13:39  头条

高血压是导致我国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51.6%、45.8%、16.8%,虽然较之前有所提升,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也就是说,约有半数的患者不知道自己已经罹患高血压,没有进行相关的治疗。

对于国人来说,该如何去知晓自己的血压是否正常,血压的正常范围是多少?

一、2024年血压标准公布,120/80已成"过去式"!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的患病人数越来越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王继光认为与人口老龄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生活方式改变有直接关系。

罹患高血压会给心脏带来较大负担,容易导致心肌肥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且高血压还会让脑血管承担较大压力、损伤血管内皮,容易诱发动脉硬化发生,甚至会演变成脑梗、脑出血等急症;另外,高血压会影响肾脏功能,导致肾小球硬化、滤过功能受损,后期可能会发展成尿毒症。

8月11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正式发布,这是时隔6年的第一次更新。

其中指出,患者在未服用降压药的情况下,当诊室血压≥140/90mmHg、家庭血压≥135/85mmHg、动态24小时血压≥130/80mmHg(白天血压≥135/85mmHg;或夜间血压≥120/70mmHg),出现以上任一情况即可定义为高血压。

但指南提高了对高血压的治疗目标,65~79岁的老年人诊室血压目标为<140/90mmHg,身体可耐受的情况下应控制在<130/80mmhg;年龄>80岁的老年人,降压目标为<150/90mmHg,身体可耐受的话应控制在<140/90mmHg。

二、没症状就放任不管?这些认知误区你有吗?

很多人对于高血压的认知不正确,认为身体没有头晕、头痛等症状就没事,血压高一点也无伤大雅。

实际上,很多高血压患者身上都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它素来有"隐形杀手"的称号。长期高血压会给体内各组织脏器带来威胁,等到症状出现时很可能就晚了。

法国一项针对1914名高血压患者为期30年的随访指出,罹患头痛的高血压患者相较于没有头痛的,有更低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头痛可以作为警示症状提示高血压的存在,让患者更频繁去医院寻求帮助,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血压管理。而一些没有症状的患者,长期预后更差,更容易发生靶向器官损害。

然而,大众对于高血压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不止如此。

1、高血压吃药治疗就行

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如长期饮酒、精神紧张以及饮食不健康等,都会导致血压上升。在服药的同时不控制这些风险因素,很难将血压控制稳定。

2、保健品能帮助稳住血压

有很多的高血压患者对降压药天然抗拒,害怕长期吃药给身体带来副作用,会选择一些看似无副作用的保健品用于治病。但保健品的本质是食品,最多只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无法治疗疾病。盲目使用保健品代替降压药,不仅会延误治疗,还可能会造成肝肾器官损害。

3、降压药有副作用不能吃

目前国家批准使用的降压药总体来说是很安全的,虽然不可避免可能有一些副作用。但只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可以很大程度规避风险。相较于高血压给身体带来的伤害,这些可能存在的副作用根本不值一提。

4、血压下降就可以停药

还有些患者用药后血压正常了就会自行将药物停掉,这样做会导致血压反弹。血压骤升、骤降,会给心脑肾等靶向器官带来较大的损伤,甚至会诱发急症威胁生命。

三、运动降血压堪比药物!什么运动降压效果最好?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增武团队曾针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身体活动量一定的前提下,频率越高、活动时间较短、强度较低时,降压效果最好。

那么,在诸多运动类型中,哪种运动是降低血压的最佳选择?

英国坎特伯雷大学的研究人员在BMJ子刊《英国运动医学》上发表过一项研究,该研究对1990~2023年期间发表的270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了分析,其中共包括15827名受试者。

图源自网络

通过分析发现,有氧运动、阻力训练、有氧阻力组合、高强度间歇运动以及等长运动均有助于降低血压,其中等长运动的降压效果最好。

具体来看,进行等长运动后血压可下降8.24/4mmhg,常见的等长运动有平板支撑、靠墙蹲等。这些运动在肌肉收缩时,不会让肌肉长度发生变化。

在运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几个事情。

1、保持规律

想要达到好的运动效果,一定要保持有规律性,建议每次进行30分钟左右,每周进行5~7次。

2、选择时间

血压在清晨6~10点会达到峰值,这个时间点应该要避免运动,高血压患者建议在下午或傍晚去进行运动。

3、做好热身

运动前要充分活动身体,让身体微微发热后再去进行运动,这样做可以避免运动过程中受伤。

高血压是对健康威胁极大的疾病,现阶段大家对它还存在很多的误解,对此一定要尽早改正,避免因为踏入误区而影响健康。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