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便是农历四月初十,这可是个意义非凡的日子。在老传统里,这天是"土神诞",也就是土地公公的诞辰。土地公公掌管着一方土地的福泽,被尊称为福德正神,所以备受人们的尊崇。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民间流传着诸多传统习俗和讲究,遵循"1不去、2不松、3要吃",祈愿生活顺遂安康。
时令食材推荐:三多吃
当春日的暖意渐浓,菜市场里的食材悄然换上新装,此时,正是品尝这些应季美味的绝佳时机。
1. 绿叶嫩芽正当鲜
踏入菜市场,便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机。货架上,油绿发亮的空心菜整齐摆放,茎秆粗壮,叶片舒展;鲜嫩欲滴的红苋菜透着诱人的光泽,仿佛轻轻一碰就会溢出汁水;带着晨露的油麦菜上,水珠在晨光下闪烁,宛如颗颗晶莹的珍珠。这些价格亲民的嫩叶菜,实则是营养价值的宝库。它们富含叶绿素和膳食纤维,叶绿素赋予其翠绿的色彩,膳食纤维则如同肠道的 "清道夫",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身体清除积热,维持健康的内部环境。
清炒时蔬三色拼是不错的选择。挑选当季新鲜的菠菜、小白菜、苋菜各一把,洗净后将其放入沸水中快速焯水,这一步能有效锁住蔬菜的翠绿色泽。随后,热锅倒入冷油,放入蒜片爆香。先将质地较硬的菜梗放入锅中翻炒,待其微微变软,再加入菜叶部分。临出锅前,撒上少许香脆的松子仁,淋上几滴香油提香。这样烹饪出的菜肴,既保留了蔬菜的天然清甜,又因松子仁的加入增添了口感层次。
2. 瓜类食材巧补水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冬瓜、丝瓜、苦瓜开始大量出现在市场。这些瓜类含水量普遍超过 90%,堪称天然的 "补水站"。丝瓜中含有的皂苷类物质,能够维持皮肤的水润度,让肌肤保持光泽;冬瓜富含的丙醇二酸,则能有效控制体脂,是追求健康人士的理想食材。
冬瓜薏米盅的制作十分讲究。选取小巧的冬瓜,横切去瓤,将其打造为精致的容器。把泡发好的薏米、莲子、百合填入冬瓜内,再加入少许陈皮和冰糖,放入蒸锅中隔水慢炖两小时。经过长时间的炖煮,冬瓜的清香与杂粮的甘甜相互交融,这道佳肴既是可口的甜品,又是养生的佳品。
3. 菌菇时令正当时
四月末,正是羊肚菌、鸡枞菌等野生菌的采收旺季。这些被誉为 "山珍" 的菌菇,含有丰富的多糖体和氨基酸。在日常饮食中加入菌菇类食材,不仅能提升菜肴的鲜味层次,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
三菌豆腐煲的做法令人回味无穷。将鲜香菇、口蘑、杏鲍菇洗净切片后焯水,与嫩滑的嫩豆腐一同放入砂锅。加入高汤,用文火慢慢煨煮。待食材充分吸收高汤的鲜美后,起锅前勾上薄芡,撒上翠绿的香葱。此时,菌类的鲜美完全渗透到豆腐中,这道菜暖心暖胃,且低脂健康。
春夏饮食避坑指南:这三类食物要慎选
春夏交替之际,饮食选择暗藏学问,尤其这三类食物,虽风味诱人,却暗藏健康隐患,食用时需格外谨慎。
一、重口味腌制品要节制
色泽油亮的腊肉、咸香扑鼻的咸鱼,腌制食品凭借独特风味,总能在餐桌上占据一席之地。然而,这类食物往往是 "隐形盐库",其含盐量远超日常标准。春夏时节,人体新陈代谢加快,水分调节功能更为敏感,过量摄入钠元素,会使体内渗透压失衡,加剧水肿现象。对于有高血压家族遗传史的人群,高盐饮食更会像导火索,刺激血压波动,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为了健康,不妨减少腌制品的食用频率,或是在烹饪时通过多次浸泡、蒸煮,降低盐分含量。
二、油炸食品需谨慎
闷热天气里,金黄酥脆的炸鸡搭配沁凉的冷饮,看似是惬意的消暑组合,实则是伤害脾胃的 "隐形杀手"。在高温油炸过程中,食物原本的营养结构被破坏,维生素大量流失,同时还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反式脂肪酸。这种物质进入人体后,代谢缓慢,长期累积易引发肥胖、高血脂等健康问题。偶尔品尝油炸食品满足口腹之欲无可厚非,但将其作为日常饮食,无疑是给健康埋下隐患。日常饮食中,不妨选择蒸煮、烘烤等健康的烹饪方式,既保留食物营养,又能减少油脂摄入。
三、隔夜凉菜存隐患
气温攀升后,清爽可口的凉拌菜成为餐桌上的常客。但要知道,切开的瓜果、调制好的凉菜,一旦放置超过 4 小时,就如同为细菌提供了理想的繁殖温床。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有害菌群迅速滋生,食用后极易引发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为了避免病从口入,凉拌菜最好现做现吃。若有剩余,需及时密封,放入冰箱冷藏,且存放时间不宜超过 12 小时。再次食用前,务必检查是否变质,必要时加热处理。
2不松
鞋带不能松
四月雨水多,而且路面就很容易湿滑,不管是庄稼地,还是平时的一个地面,雨水如果比较多的话,造成湿滑的一个情况,如果此时你的鞋带还是松的,那么就容易导致出现滑到,甚至是造成意外事故的一个出现,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在这个时候,鞋带不能去松。
出门的时候,要检查一遍,以免鞋子不合适,从而造成滑倒的一个情况,所以鞋带一定不能去松。
1不去
不去潮湿阴冷地
立夏这天起,雨水就像开了闸的洪水,南方地区即将进入梅雨季,北方也可能突降雷阵雨。这时候您可得长个心眼:早晨买菜别往桥洞底下钻,傍晚遛弯别挑树荫浓密处。为啥?
- 地面返潮惹祸端:立夏后地表温度升高,雨水渗入土壤后容易形成"返潮层",桥洞、地下室这些地方湿气最重。咱们中老年人关节本就脆弱,要是总在潮湿环境里待着,膝盖、手腕分分钟给你"颜色"看。
- 温差刺客要当心:树荫底下看似凉快,实则藏着"温差陷阱"。太阳一晒树叶升温,树荫下却凉飕飕的,这一冷一热交替,血压就像坐过山车,心脏不好的老人尤其得躲着走。
- 蚊虫大军在埋伏:潮湿角落可是蚊虫繁殖的"五星级产房",立夏后第一波蚊子正饿着肚子找宿主呢!被咬一口事小,要是染上登革热、乙脑这些病,那可就麻烦大了。
实用贴士:出门前看看天气预报,包里揣件薄外套,遇到突然下雨或起风,赶紧把后脖颈、膝盖这些"寒气入口"捂严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