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少将:突然袭击乱战,突然烟消云散……为什么这里总是如此戏剧性?

2024-02-02 08:30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尤金少将】

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已经一百多天,围绕着整个中东地区乃至伊斯兰世界的军事行动没有停歇过。

一般而言,冲突都围绕着以色列当局与非政府抵抗组织展开,且仅限于针对以色列控制区的军事基地、美国等国的军事基地和非法占领区的袭击,以及以色列军队及其外部支援力量对这些抵抗力量活动区域的清剿。

2024年1月2日,美军轰炸了巴格达的伊拉克人民动员部队总部,致使该部指挥官塔利布·萨伊迪遇害。

不过,从媒体公布的消息来看,这种独特的"默契"在2024年1月16日被打破了。此前一直置身事外的伊朗突然在24小时内接连对巴基斯坦、伊拉克与叙利亚的多个目标实施远程打击,并在随后发表措辞强硬的声明。

紧接着,中东事务的相关方立即站队表态。阿盟率先发难,谴责伊朗对伊拉克的导弹袭击。此后,巴基斯坦政府也对伊朗的打击发出强硬表态:先是撤回了驻伊大使,接着发动了"玛格·巴尔·萨马查行动",对伊朗东部的锡斯坦和俾路支斯坦普罗旺斯地区实施空袭。

然而,就在双方空军轰炸完彼此的领土之后,伊巴两国又立即恢复外交关系,双方的特使也都前往对方国家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流。伊拉克的情况也差不多,尽管伊拉克政府此前第一时间就谴责了伊朗的袭击,并前往阿盟和联合国进行外交抗议,但政府表态中的主要内容,却是呼吁美军及其代理人尽快从伊拉克撤军、解除非法占领。

为什么一向谨小慎微的伊朗会在此时突然不合常理地发起一轮袭击?为什么各个"遇袭方"对袭击的反应如此轻描淡写?

首先,外部环境--有例可循:

尽管主流媒体很少报道,但在民间武装、恐怖主义团伙、外国占领军与地方独立主义者裂土割据、外部势力广泛扶植傀儡的中东和中亚地区,各个域内与域外国家发动跨境军事行动,且不对当事国进行通报,其实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自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一个所谓的"反恐"或类似口号,就可以成为践踏所有相关地区国家主权的理由。

2022年10月初的叙利亚态势图及实控区标注

往远了说,有美国占领军进行的类似行动,如对卡西姆·苏莱曼尼将军与伊拉克人民保卫部队指挥官阿布·迈赫迪·穆罕迪斯在正常访问下的导弹刺杀,以及代尔祖尔与摩苏尔战役中对各国反恐联军的轰炸。

往近了说,去年10月至今年1月初,美国及以色列军队为了壮大声势,对并非巴以冲突当事方的叙利亚大马士革国际机场与阿勒颇机场的"威慑袭击",以及作为非当事国的土耳其,于去年12月26日与今年1月15日对伊拉克和叙利亚库尔德武装与美军实施的轰炸行动。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当地十分普遍,只是在各方有需要时才会有媒体跟进报道而已。

虽然伊朗一直尽可能避免自己被视作霸权主义干涉者,但为了回应美、以等国策划的袭击以及北约在周边地区扶植颠覆势力,伊朗也曾多次发起对伊拉克美军基地、美军在伊拉克库尔德区建立的"伊朗叛乱分子训练与指挥中心"的打击活动。

比如2022年3月13日,伊朗就对伊拉克北部库尔德自治区埃尔比勒省的领事馆周遭区域进行密集袭击,摧毁当地数个疑似安置重要人员的高级酒店与别墅区。就事件本身而言,伊拉克多少有些"躺枪"成分,但伊朗的袭击也确实对伊拉克的主权与国家尊严构成了挑战。

相较于之前的埃尔比勒袭击,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在本次袭击中显得更加有的放矢,图为据称是救援队在库尔德富豪别墅中回收的以色列情报人员证件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既然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以、美、土的行动都不会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受袭方的报复,那么其他地区国家使用类似的理由和手段实施"军事冒险"显然有例可援。更何况,伊朗同样也有在该地区实施打击的先例,这些都为伊朗构筑了本次袭击行动的外部舆论与国际反馈的基础。

其次,内部环境--必要的行动:

如果在伊朗之外的人,依靠外部新闻报道与小道消息观察伊朗,通常会得出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在一部分人眼中,伊朗是一个愚昧落后、遍地亲西方势力、一碰就倒的破屋子,许多官僚和富商都持有大量海外资产,子女、家属都在海外的裸官也不在少数,国内被渗透腐化程度很高;但在另一部分人眼中,伊朗则是一个"老保神国",其领导层对于民间有着极强的号召力,也不缺乏慷慨赴死的义士,且热衷于对外输出意识形态。

从"头巾事件"到2022年所谓的"德黑兰见证者无人机制造厂遇袭事件"中,外界看到的是前者;而在风起云涌的中东乱局及本轮巴以冲突中,看到的则更多是后者。

伊朗确实凭借自身"抵抗之弧"总后台的身份,成功置身事外,避免直接参与到对抗中去。同时,通过支援东至也门、西至巴基斯坦的盟友,让骄横的美国军队与以色列军队碰了一鼻子灰,甚至让北约诸国品味了一番自二战后少有的被局部海上封锁的感觉。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前一种观点的基础就不存在了--腐败、外部代言人、民族分裂势力、恐怖分子、新自由主义者……一直在啃食着这个国家的根基。对于每一个像伊朗这样拥有广阔疆域和古老历史的多民族国家而言,这些都是它们在当今世界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随着伊朗的主要精力转向外部,其内部的敌人也开始变得活跃起来。当美以在正面战场无力取得优势,其策略也开始转向"盘外招"--即通过对伊朗内部实施破坏的方式来降低伊朗对外支持和干涉的能力,打击其民心士气,转移其政府的目标与精力。

2023年12月15日,伊朗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拉斯克县警察总部遭到巴基斯坦境内的"阿德尔军"恐怖组织袭击,导致11名警察被杀,7人受伤。到了2024年1月3日,于克尔曼举行的对苏莱曼尼将军的纪念活动中,更有两名恐怖分子实施自杀式炸弹袭击,造成103名无辜平民的死亡、数百人受伤,其中最小的遇害者甚至身高还不足一米,救援人员只能抱着粘有她碎尸块的粉红色棉袄哭泣。

当地时间1月3日,伊朗克尔曼发生恐怖袭击后惨不忍睹的现场。图自视觉中国

如果就迫使伊朗发起对外打击、亲自下场的目的来看,这一策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奏效了。传统上,伊斯兰教与波斯文化强调血债血偿,尽管在伊朗现行法律中"血债复仇"是非法的,但在国家层面上,对外打击、将伤害本国人民的凶手以绳之以法,是伊朗政府获取执政权威的重要途径。但是,该行动必须小心谨慎,以避免直接陷入与西方阵营和以色列的正面冲突。

发动袭击的导弹上书写着"粉红色夹克"的标语

正因如此,血仇的当事方--以巴基斯坦俾路支省为基地的恐怖分子,以叙利亚西北部遭土耳其仆从军实控区为据点的极端组织,以及为极端组织和伊朗国内反对派提供帮助、位于伊拉克库区的摩萨德与CIA的安全屋与指挥协调中心,就理所当然成为伊朗对外打击行动的目标。

结果与反馈

伊朗针对叙伊阿三国境内目标的三次袭击效果,不尽相同。在叙利亚,长途导弹袭击确实出其不意地摧毁了目标,给叙利亚西北部的极端组织武装人员与武器装备造成较大损失,但对其在土耳其境内的指挥系统并未构成有效打击。

不过,这次袭击也非徒劳无功,它至少证明了伊朗直接支援叙利亚军队的能力,并且证明了伊朗军队拥有可以攻击到以色列本土、且精度不俗的弹道导弹,对于一直在叙利亚向美军与库尔德占领区实施袭扰的抵抗军也起到了压力分担与鼓舞士气的作用。

在伊拉克,"法塔赫"110导弹也极好地完成使命,将库尔德斯坦省的首富、千万富豪佩斯瓦夫·迪扎耶,连同其两位以色列情报部门伙伴与全家一起送上了天。顺带的,还将附近伊拉克抵抗者切肤之痛的军事基地和摩萨德情报设施炸了个遍。

此举尽管对伊朗在阿拉伯地区的国际形象造成些许损害,且一定程度上稀释了与沙特和解所带来的政治成果,但伊朗也确实展示了自身的实力与意志,为伊拉克赶走美军基地和打击国内割据势力、分裂武装提供了一个新的安全关切支点。

另根据多家媒体和分析师的报道,1月9日还对伊拉克政府的撤军请求置若罔闻的五角大楼,到了1月25日的时候已开始同伊拉克政府协商,并考虑逐步撤出叙利亚与伊拉克地区的兵力与重武器,以避免"美国士兵成为伊朗及其军事盟友手中的人质"。

当然,事态发展还需后续观察。如果伊朗人真的只靠这一轮导弹与无人机袭击,就凑齐了压垮美军撤军的最后一根稻草的话,那就真算得上二十一世纪初"四两拨千斤"的军事斗争典型案例了,而且很可能会被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势力争相效仿。

不过,正如前文所言,此次袭击的影响不完全是正面的。袭击鼓舞了各地抵抗军民的士气,但也同样会诱使他们实施更加激进的军事冒险。而这对于遵循敌强我弱态势下的游击战争中,至关重要的适度及保存宝贵的有生力量与军事装备的原则,可能起到反效果。

即便如此,我们也不难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即伊朗对于伊拉克和叙利亚领土上的恐怖分子与割据武装的袭击,并没有引发两国不满,还对恐怖分子背后的势力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这对于叙利亚危机的全面解决、伊拉克摆脱以美军为首的"国际联盟"的占领,均能起到不小作用。

美军在位于叙利亚、约旦、伊拉克三国边境口岸的坦夫地区设立的非法要塞,2024年1月29日,该要塞遭遇来自伊拉克民间抵抗组织的导弹袭击,造成3死40伤。

相较而言,对巴基斯坦实施打击就属于"低成本低收益"了。阿富汗与伊朗边境的俾路支系武装尽管比较活跃,但实力相当有限,且主要资金大头其实来自印度,所以对他们的空袭无法伤及其根本。既碍于与美国的关系,也因为伊斯兰世界"地方自治"的古老传统,巴基斯坦军队至少在短期内不可能对本国的俾路支省进行军事清剿行动,更不要说铲除对自己和伊朗的威胁了。

当然,这里的"收益不大",指的是反恐与军事、经济层面的短期收益。政治上,双方在后续表态中互有默契,反而有望促使双方在地区安全、政治交流和政府间合作关系上进一步深化,对稳定地区局势还是有所助益的。

而根据中亚多国政府的国策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结合,在不久的将来,该地区会建成一张联结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与伊朗的客货两用铁路和公路的巨大网络,并最终向东连接到中国,向西延伸至欧洲。这无疑需要一个整体稳定的大环境才能推进下去,但当地目前仍不太平,各地的恐怖组织、试图影响与破坏建设的外部势力代理人,依旧蠢蠢欲动。

如果地区各国无法在国际反恐上通力合作,清除这些毒瘤,那么这张网络的推动效率将大打折扣,无法达到各方预期。毕竟,安全形势差的地区是很难争取到外部投资与合作的。只能说,希望有朝一日,这种"半推半就"的"互相军事打击",能变成全方位、有效的立体反恐合作,让外部干涉力量与当地的极端组织在昭昭天日下无所遁形。届时的亚洲与世界,或许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在那一天到来之前,这种打击非西方世界特指的"恐怖主义"的导弹袭击,恐怕还将继续下去。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