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经济框架”贸易谈判陷入僵局,日媒:美国自己正成为障碍

2024-02-04 21:59     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讯)据《日本经济新闻》2月3日报道,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谈判陷入僵局,在贸易领域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已经不大。美国政府表面上愿意继续谈判,但执政党民主党寻求在2024年美国大选中吸引更多选民,加大了内向型政策力度,对谈判持强烈反对态度。

报道称,包括美国、日本、东南亚国家在内的14个IPEF参与国去年以4个领域为主题进行了谈判。截至去年11月,有关国家已就促进脱碳的"绿色经济"、防止逃税的"公平经济"和"加强供应链"达成协议,但在贸易领域的谈判迟迟未能取得进展。

美国政府曾希望在去年11月的IPEF会议上达成贸易协议,但由于民主党参议员谢罗德·布朗等多名议员在会议前表示反对,谈判陷入僵局。布朗称,IPEF贸易协议缺乏"可执行的劳工标准",他要求拜登政府"彻底退出谈判"。

1月3日,布朗又在俄亥俄州向劳工组织和商界代表宣布:"我反对拜登政府正在进行的IPEF贸易谈判,现在他们让步了……我代表俄亥俄州工人一直与总统推行的糟糕协议作斗争,这一点绝对不会改变。"

美国俄亥俄州民主党籍参议员谢罗德·布朗 图源:澎湃影像

民主党内部的反对意见与即将到来的2024年美国大选有关,该党正寻求争取更多选民的支持。报道称,在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特朗普承诺要让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从而赢得了中西部劳工的选票,这给民主党人留下了"痛苦的回忆"。

美国中西部地区是钢铁和汽车工业的中心,该地区的许多美国工人认为,从国外涌入的大量廉价商品导致美国制造业衰退,夺走了工作岗位。特朗普提出的"美国优先"口号吸引了这些工人,成为他在大选中的"制胜法门"。

作为美国政府"印太战略"的一部分,美国总统拜登于2022年5月宣布启动IPEF,以替代"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14个初始成员国是美国、印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斐济,其中包括7个东盟国家,共占全球GDP的40%。

美国贸易代表戴琪曾对媒体直接声称,组建IPEF是为了"反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16日,IPEF首脑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 图源:IC photo

但《日本经济新闻》指出,由于民主党为争取选民支持而加大了内向型政策力度,作为IPEF"旗手"的美国自己正成为谈判的障碍,美国构建"对抗中国的新经济秩序"一事已变得希望渺茫。

美国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的日本和亚洲贸易事务主管戴维·博林(David Boling)认为,美国今后为达成IPEF贸易协议而采取重大行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即使拜登再次当选总统,也不太可能看到推动IPEF贸易谈判的势头。"

博林指出,尽管IPEF框架比CPTPP更宽松,不涉及关税问题,但随着2024年美国大选临近,"贸易"一词本身已经成为美国的"政治禁忌"。

《日本经济新闻》提到,IPEF参与国寻求在贸易领域获取实际利益,美国政府的态度让部分国家感到失望。已经有东南亚国家代表在IPEF会议上表达了不满,直言美国政府似乎只是在"空谈"。

报道还称,作为"IPEF拉美版"提出的"美洲经济繁荣伙伴关系"(APEP),也因为区域内利益冲突问题被拜登政府搁置。美国与欧盟有关钢铁和铝制品的贸易谈判同样陷入僵局。美国贸易政策的停滞似乎表明,美国政治的"内向型"趋势正在两党之间增强。

美国-东盟商业理事会负责政策事务的高级副总裁马克·米利(Marc Mealy)曾在1月17日的一场讨论会上表示,由于IPEF长时间缺乏可靠的结论成果和实施举措,这导致其中除了美国之外的成员国对IPEF失去了耐心和兴趣。

米利还指出,尽管IPEF的初衷就是"对抗中国影响力",但该框架"极不可能"真正阻碍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经济关系。"在这个阶段,IPEF可以在进一步加强美国-东盟贸易或美国-印度-太平洋贸易方面发挥作用,但我不认为它会成为我们在该地区已看到趋势的反驱动因素。"

"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在发生。无论IPEF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它仍然必须与所有其他倡议和框架竞争,这些倡议和框架不会停止前进,没有人在等待美国的加入。"米利补充道。

针对IPEF相关问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此前曾表示,亚太经济的成功受益于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无论什么名目的区域合作框架,都应该保持开放包容,而不是歧视排他,搞保护主义。

毛宁指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规律和企业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为限制中国发展、维护自身霸权,将经贸问题政治化,胁迫诱拉一些国家限制对华出口,严重冲击全球半导体产供链稳定,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各方应共同反对美国的经济胁迫和霸凌行径,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同确保全球产供链稳定畅通。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