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看到,中美在经济领域的交流合作,正在走深走实。
中美合作领域的拓宽,要勿以善小而不为。
从这个角度出发,谭主捕捉到了耶伦此行在广州老字号吃饭"筷子用得不错"的细节,还发现了耶伦来北京后到老川办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对这些细节,外媒也格外关注。美联社、《纽约时报》、《国会山报》等美西方主流媒体,都有引用。《华盛顿邮报》还专门写了一整篇报道来解读。
这些美国媒体都或多或少提到,这些交流的暖意,也难掩笼罩在中美关系上的阴霾。对此,谭主也想明确告诉美国媒体,透过这些交往的细节,我们更想说的是:
更加全面立体地了解中国,有助于摆正美国的世界观、中国观,中美关系观。我们对交流乐见其成,并不等于我们默许和接受对中国的遏制打压。
谭主了解到,在会谈当中,中方多次向耶伦阐明了关切。核心关切之一,就是此访前,美方提出的"产能过剩",在此次中美经贸牵头人的沟通中,中方对此作出了充分回应。
就在访华前几天,耶伦在演讲中表示,中国正在向全球输出"过剩产能"。耶伦的说法是,中国政府的"扶持"使得中国企业能以更低的价格将产品出口到国外,这损害了美国企业和工人的利益。
耶伦是在美国一家太阳能电池制造商的工厂发表的演讲,这家制造商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力而在2017年时申请破产。今年春天,这家制造商将重新开始生产。
它能重新开张的原因,正是美国政府的扶持--根据拜登政府推出的《通胀削减法案》的内容,无论是实体还是个人,安装光伏系统可以享受高达30%的税收减免。在此基础之上,美国财政部也推出一项政策--使用美国国产的太阳能电池板的项目,还能再申请10%的税收抵免。
所以,拜登政府指摘中国"产能过剩"的出发点就透着"尴尬"。
一面说中国新能源产业靠政府扶持导致了产能过剩,一面不断推出产业政策扶持本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对于美国的这种行动,《纽约时报》引用专家评论讽刺道,美方的指责无异于"DoasIsay,notasIdo"。
这是一句经典英文俗语,意思是,照我说的做,但别管我怎么做。
如果出发点是错误的,就不可能得到什么理想的结果。对"产能过剩"这样的错误认识,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会见耶伦时就明确指出:
要以市场眼光和全球视野,从经济规律出发,客观、辩证看待产能问题。
产能过剩,不能从地区国家来看,要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全球的供需数据。
从全球视野出发,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是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制造业向着绿色化方向转型过程中蓬勃发展的。
美国也在探索绿色化转型,事实上,应对气候变化也是耶伦工作范畴的一部分。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将对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作出重要贡献,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会因此受益。
美方不仅在新能源领域同中国合作时畏手畏脚,还在抹黑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这样的做法,在伤害美国自身的利益。
美方需要学会正确看待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能问题--不仅要看中国自己的市场需求有多大,更要看全球市场的需求又有多大。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
这组数据说明的是,全球对中国电动车的需求有多强烈。
实际上,耶伦此访第一站广东,就是新能源汽车大省。在这里,耶伦能看到的,恐怕不是什么过剩产能,而是真正的优质产能。
广东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生态工厂,每53秒便能下线一台车,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评选,这里是唯一在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水平层面入选"灯塔工厂"的新能源汽车工厂。
绿色经济也是美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这个角度讲,也就不难理解,耶伦为何会在广州明确表示,反对中美"脱钩"。并且,她的原话语气非常强烈,说的是"拜登总统和我都坚决反对美国应与中国'脱钩'的观点"。
这句话本身并不新鲜,反对"脱钩"一直是拜登政府"六不一无意"的组成部分。在广州,耶伦提到了对美国企业在华经营的支持。
从拜登几天前说的一句话,我们也能看出一些美国的转变:
"……美国将继续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其先进技术不被用于损害美国国家安全,同时不会过度限制贸易和投资……"
相比以往的强硬,美国的"调门儿"变低了一些,增加了"不会过度限制贸易和投资"的表述。
"采取必要措施"和"不会过度限制贸易和投资",其本质上就是矛盾的--既要限制中国的高新技术发展,又不想过度冲击和中国的贸易及投资。
这种"鱼与熊掌想要兼得"的想法,带有"实用主义"的色彩,在操作中也没那么容易。
最近,彼得森经济研究所一项研究就指出,在中美之间设置投资和贸易限制,反而会拉低美国公司自己的技术水平。具体来看,受影响的领域包括纳米级材料和制造、合成生物学等。
美国应该很清楚:
如果美方愿意开展互利合作,共享发展红利,中方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如果美方执意打压中国的高科技发展,剥夺中国的正当发展权利,我们也不会坐视不管。
不折腾、不挑事、不越界。以信为本,用行动兑现各自承诺,将"旧金山愿景"转为"实景",在每一次中美互动中,中方都是这样做的。
每一次谈,中方的目标都会更清晰,发展的脚步也更坚定,这就是我们谈的意义。而对于美方而言,美方应该要做更多,才能让自己的访华之旅不虚此行。期待四月中旬双方在华盛顿的下一轮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