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导演很爱使用大段落的场景反差对比,比如洛杉矶警察有秩序地排队喊口号,下一个镜头就是黑人区的平民家中被翻了个底朝天;辛普森犯事后,警车像总统出行一样小心翼翼地隔着一段距离跟在他后面,对比镜头是警方在其他事件中拦截车辆的"猛准狠";还有1968年辛普森和喜剧明星在台上说段子开玩笑的时候,黑人民权运动正遭遇巨大挫败--马丁·路德·金被刺。
而这些正反打镜头也运用在了受访人身上,持不同立场的受访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景的受访被有效地剪辑在一起,像极了法庭上的控辩双方。
《辛普森:美国制造》截图
对观众而言,片中透露的辛普森的恐同心理以及父亲是同性恋等,都是当时新披露出来的信息。然而导演对辛普森的原生家庭却并未做过多的阐述,甚至连他对妻子的家暴,也仅限于友人的猜测:"我们在街头学到的东西就是学会掩埋,辛普森曾把女儿溺水身亡归罪于第一任妻子玛格丽特";"妮可骨子里有桀骜不驯的东西,这使得辛普森无法彻底掌控她,但这也是特别吸引他的地方,我认为盖棺定论的话,这也是她的死因"。
被辛普森长期家暴并最终惨死的妮可
众人的说法都指向一个推测:一个好不容易"洗白"的黑人,却掌控不住自己的白人女人,自卑感和嫉妒心让他大打出手,甚至起了杀心。
这肯定不是全部。
辛普森度过了怎样的童年?他对婚姻和家庭的理解是什么样的?父亲和母亲究竟对他人格的影响有多大?黑人自身的问题在哪里?
辛普森独白
这部分的缺失让我们对辛普森这个全民偶像的堕落多少缺乏一些心理认同感。显然,导演对于这部分有意无意的忽略,是出于主观立场的通篇考虑。
通过法国纪录片《人类》中一个黑人兄弟对着镜头的自述--"我的父亲在我小的时候经常用皮鞭抽我,我以为那就是爱的表达方式,长大后我也是经常对他人暴力相向,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爱",似乎可以脑补这个缺失的部分。
辛普森成功脱罪,但国民偶像早已垮塌。白人朋友作鸟兽散,他也回不去他从未认同的"黑人世界"。他需要支付3300万美元的赔偿金,曾经所有的物质积累付诸东流。他搬到佛罗里达,和坏小子们混在一起,最后因为一次无聊的"抢劫"被判了33年牢。他一直想找回原来的名利,最终得到的却是迟来的因果报应。
黑人警官西普
辛普森的老朋友、一位当时出庭作证的黑人警官西普,被辛普森称为"叛徒犹大"。这位三观很正的黑人大叔在接受采访时几度失控落泪,这似乎成为该片最具人性思考的片段。
本不想搅入是非的他,因一件事情而生发了想要当庭揭发辛普森恶魔面孔的想法。有一天在警局,他翻到一本上面写着"荣"(案件的另一位受害者,只是一位饭店的服务员,当天去给妮可送落在饭店的眼镜)的相册,里边都是妮可还有荣的照片。
突然间,他翻到了凶案现场的照片。15年的从警生涯,参与过数不清的谋杀案、看过数不清的凶案照片,但当他看到妮可惨死的画面,一直冷静着接受采访的他几度失控,不断地说自己内心起了变化。妮可的死让他想起了自己第一次看到的凶案现场的照片,那是一个19岁的女孩被人打得血肉模糊扔在停车场里。西普心想,什么人能做出这种事?后来嫌犯来自首,和西普一起坐在后座上,西普真想干掉他。看到妮可的照片时,他说,那种感觉又回来了,不过对象是辛普森。
人性的恶和善在西普流泪的瞬间汇聚在一起,黑白没有了界限,爱恨交织在一起。面对辩护律师惯用的证人污点攻击,西普用颤抖低沉的声音说:"我手上可没有妮可的鲜血,我晚上睡得可踏实了。"
事实上,《辛普森:美国制造》这类非虚构影片的范畴很广,它不仅是对新闻事件的抽丝剥茧、对弱势群体的深入介入,更应该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努力找出个体身上展现出的人类共通的情感。这种情感也绝不该裹挟着偏见和政治立场,它不是政治、历史的判定工具,而应成为人类理解彼此的钥匙,以及有助于我们成长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