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中旬河南将出现寒潮雨雪持续低温天气,需加强防范低温雨雪冰冻气象风险
12月7日,迎来了今冬的"大雪"节气,但河南大部分县市却出现了持续晴好天气,大部分县市最高气温达到22℃到24℃。7日下午,河南省气象局针对近期的天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据了解,未来受持续强冷空气影响,12月中旬,河南将出现寒潮雨雪持续低温天气,进入今冬以来最冷时段。
暴雪+降温+大风,寒潮天气即将来袭
会上,河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齐伊玲向记者介绍,12月中旬,河南全省将出现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雨雪低温过程,全省气温持续低迷,期间降水过程相态复杂、累计降水量大,大部会有明显积雪。
12月9日至15日期间,河南将有两轮明显降水天气,将出现雨、冻雨、雨夹雪、雪多种相态转换的降水。其中,9日夜里至11日白天,河南西部、北中部雨或雨夹雪转中到大雪,部分县市有大到暴雪,局部有冻雨;其他县市小到中雨转雨夹雪。
12日夜里至15日,河南省将再次迎来一轮明显降水天气过程,西部、北中部有大到暴雪,局部大暴雪,南部中雨转雨夹雪,其他县市雨夹雪转中到大雪,局部有暴雪;沿淮以北部分县市还有可能出现冻雨。16日到17日,南部有小到中雪。降雪过后西部、北中部积雪深度可达5到20厘米。
另外,12月中旬前期河南省大部自西北向东南将先后出现寒潮天气,全省气温明显下降,中旬中后期将出现极端低温天气。14日全省大部最高气温将降至0℃左右;16日至19日最高气温持续下降,全省大部零下4℃到0℃,北部、西部局部零下5℃;最低气温南部零下7℃到零下5℃,其他县市零下12℃到零下10℃、局部零下15℃左右。
大风天气也将受多轮冷空气影响,9日至10日、12日至14日、16日至17日全省自北向南转偏北风或东北风4到5级,阵风7到8级。
河南秋季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4℃
今年入秋以来,不少网友感受到气温比往年偏高,对此,河南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刘雅星表示,2023年秋季,全省平均气温为16.8℃,较常年同期偏高1.4℃,比去年同期偏高0.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郑州、开封、周口、信阳等23个县(市)为建站以来同期最高;9月、10月、11月平均气温分别偏高1.3℃、1.8℃、0.9℃。
秋季全省平均降水量为209.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7%,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505.6小时,较常年同期偏多65.7小时。
9月气温明显偏高、降水显著偏多,强降水、连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重发。9月17至30日持续出现大范围阴雨过程,与秋收期高度重叠,对秋作物收获晾晒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10月气温明显偏高、降水明显偏少,日照充足,较利于冬小麦的播种。月内,全省多地大雾、浓雾和强浓雾天气频发,造成部分高速公路临时交通管制,给交通运输带来不利影响。
11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多、光照充足。月内出现3次大范围大风、雨雪、强降温天气过程,全省多地提前供暖;由于降温平稳且低温持续时间短,对冬小麦的影响利大于弊。
"秋冬季常常出现高温天气,这种气候情况是属于反常的。"齐伊玲告诉记者,由于近日冷空气势力整体偏弱,造成整体气温偏高,未来近两周,强冷空气的频繁活动,还需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本轮天气对农业生产将造成一定影响
12月中旬出现的雨雪低温、大风有一定极端性,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对河南全省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工程师李梦夏称,雨雪低温过后冬小麦将提前进入越冬期,长势偏旺和苗情偏弱的田块,受冻风险高,大风、降雪可能造成农业设施受损、设施大棚受压垮塌损毁,棚内蔬菜等作物受冻;持续低温寡照,使棚内作物光合作用减弱,无法及时通风导致棚内湿度偏大,病虫害多发,影响棚内作物正常生长。
对此,李梦夏建议适时浇好越冬水。豫北、豫中、豫东等地局部墒情不足的地块,可利用近期气温偏高的有利天气条件,抓紧时间开展冬灌,以增墒蓄水、防冻保温。
科学开展镇压。整地质量差、小麦播后土壤不实及前期生长过旺的地块可科学开展镇压,以破碎坷垃,压紧表土,消除裂缝,减弱土壤空气与大气的对流作用,从而保墒增温,减少低温造成的不利影响。
加强小麦苗情监测。豫北、豫中等地局部墒情偏差地区及豫南、豫中部分苗情长势偏弱地区,应结合墒情、苗情和天气条件开展动态管理,加强小麦苗情监测,若发现冻害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设施农业做好加固保温。设施农业应在雨雪低温过程前加固棚架,做好大棚保温管理,如棚室外覆盖保温被、草苫等材料,并加盖一层塑料薄膜,通风口处和大棚门口设置缓冲薄膜,或采用多层覆盖等措施抵御低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