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荣枝临刑前的“两句上路话”,真的忏悔?还是“良心发现”?

2023-12-23 18:15     今日头条

劳荣枝临刑前的"两句上路话",真的忏悔?还是"良心发现"?

劳荣枝,这个曾经震动全国人民的女恶魔,终于在2023年12月18日被处以死刑,画上了她20年的逃亡句号。她与法子英联手实施的四起抢劫、绑架、杀人案,夺走了7人的生命,给六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在死刑前夕,劳荣枝终于向受害者家属道歉,表示悔恨和忏悔。然而,她的道歉是否真诚?她的罪行是否应该得到原谅?她的案件是否有更深层的社会原因?这些问题都引发了公众的广泛争议。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劳荣枝案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劳荣枝案的案情回顾

劳荣枝案的案情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6年至1999年,劳荣枝与法子英在南昌、温州、常州、合肥等地连续作案,采用"色诱+绑架勒索+杀人"的手段,残忍杀害了7人,其中包括一名3岁的幼童。

第二阶段是1999年至2019年,劳荣枝在法子英被抓获后,化名"雪梨"潜逃在外,靠在酒吧、KTV等场所打零工、短工为生,一直隐姓埋名,避开警方的追捕。

第三阶段是2019年11月,劳荣枝在厦门被抓获归案,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第四阶段是2020年至2023年,劳荣枝案经过一审、二审、死刑复核等法律程序,最终判决劳荣枝死刑,并于2023年12月18日执行。

二、劳荣枝案的争议焦点

劳荣枝案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劳荣枝是否真的受法子英胁迫参与犯罪?劳荣枝在庭审中辩称自己是受害者,长期承受法子英的折磨,没有逃跑的机会。然而,这与她在侦查阶段的多份供述和其他证据相矛盾。

从案件的作案模式、作案过程、作案后果等方面来看,劳荣枝与法子英是共同犯罪的主犯,对被害人的死亡结果具有放任的主观意愿,不能以受胁迫为借口推卸责任。

劳荣枝的死刑判决是否合理?劳荣枝的辩护律师在庭审中提出,劳荣枝的罪行虽然严重,但没有造成特别严重的社会危害,也没有累犯的情节,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然而,检察机关和法院认为,劳荣枝的罪行极其恶劣,手段极其残忍,情节极其严重,后果极其恶劣,社会影响极其恶劣,罪责极其重大,依法应当判处死刑,没有任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理由。

劳荣枝的道歉是否真诚?劳荣枝在死刑前夕向受害者家属道歉,表示悔恨和忏悔,希望得到原谅。然而,这一道歉是否出自内心,是否能够弥补受害者的伤痛,是否能够换取社会的谅解,这些都是值得怀疑的。

一些人认为,劳荣枝的道歉是为了争取宽大处理,是一种策略性的表态,没有真正的悔改。另一些人认为,劳荣枝的道歉是一种人性的回归,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的救赎,应当给予尊重和理解。

三、劳荣枝案的社会反思

劳荣枝案不仅是一起刑事案件,也是一起社会案件,值得我们进行反思和警醒。

劳荣枝是江西九江石油公司的子弟,父母离异后,她跟随父亲生活,后来父亲去世,她与母亲和兄弟姐妹相依为命。她在九江师范学院学习幼师专业,毕业后回到石油公司子弟小学教语文。

她与法子英相识后,因为感情问题,她放弃了教师职业,选择了与法子英同流合污,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她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也是一场悲剧的制造者。

劳荣枝在作案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冷漠、残忍、贪婪、自私的心理,她对受害者的生命毫不尊重,对自己的罪行毫不悔改,对社会的法律毫不畏惧,对自己的人生毫不珍惜。她的心理是一种扭曲,也是一种毒害。

劳荣枝在逃亡期间,曾经在多个城市打过工、租过房,但她却能够一直逃避警方的追捕,她的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号等信息,都应该是可以被监测和追踪的线索,但她却能够长期使用假身份,这说明在信息化建设和数据共享方面,还有待加强和完善。

四、劳荣枝案的启示意义

劳荣枝案震惊了全国,对中国的司法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说张扣扣案展现了国法和民法的冲突,劳荣枝案则揭示了程序、证据、事实三者的矛盾和冲突。这个案件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启示。

启示一:法律的尊严和公正是不容侵犯的。劳荣枝案是一起涉及多地、多人、多罪的复杂案件,经过了20多年的侦查、审判、上诉、复核等法律程序,最终得到了法律的裁决。

这个过程展示了我国法治的进步和成熟,也体现了我国法律的尊严和公正。无论是犯罪分子还是受害者,都应当接受法律的制裁或者保护,不能以任何理由或者借口逃避或者干扰法律的执行。法律是社会的最高准则,是人民的最大利益,是国家的最强力量。

启示二:人性的善恶和选择是不容忽视的。劳荣枝案是一起触目惊心的恶性案件,暴露了人性的丑恶和堕落。

劳荣枝虽然有着良好的教育和职业,却因为感情的失败和金钱的诱惑,选择了与法子英同流合污,实施了残忍的杀人犯罪,毁掉了自己的人生,也毁掉了无辜的生命。

这个案件警示我们,人性的善恶和选择是影响我们命运的重要因素,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珍惜自己的人生,尊重他人的生命,远离犯罪和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