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46亿风险资产未如实反映,20余家国有信托公司被重点审计

2023-06-27 18:00     观察者网

6月26日,审计署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该审计报告披露了一些财政金融领域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本次审计源于2022年8月审计署对信托行业进行较大范围的入场摸底调查,该调查采取的是抽查方式,涉20余家信托公司,抽选的范围为地方国有控股的信托公司,央企控股、民营资本控股等不在审计范围之内。审查范围不单是账目,而是全面的审查,尤其是在业审方面,进行了很详尽的延伸审计。

2022年相关报道(中国经济网

此次审计署的报告披露了此前摸底调查的审计结果。审计署重点审计的 4 家中央金融机构和21家国有信托公司资产61.63万亿元、负债55.51万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从0.9%到15.5%不等。

此次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两大方面:

一是资产底数不实、管理不严。24 家金融机构通过直接少计、虚假处置、移至账外等方式,未如实反映风险资产3746.29亿元。4家中央金融机构还违规列支薪酬、营销等费用29.11亿元,其中2家26.95万平方米的办公和技术用房闲置。

二是违规开展业务。25家金融机构违规开展存贷、理财、 信托、保险等业务,其中银行存贷业务违规问题仍较高发,多表现为变相高息揽储、存贷挂钩、贷款审查不严等。

值得注意的是,审计的21家信托公司中,17 家有帮助实体企业实施粉饰报表、转移资金、隐瞒关联交易等违规行为。

与此同时,有8家信托公司借主业之名行违规之实,通过设立形式合规的资产服务信托计划等,协助多家企业发放网络贷款,并违规将尽职调查、风险评价等实质审核环节外包。

据观察者网了解,在2023年2月召开的2023年信托监管工作会议上,监管就已经就点名批评部分信托公司,督促推进业务转型与风险处置。被点名批评的原因包括压降任务不达标、业务操作存在违规动作,风险处置不达预期等。

据了解,监管在会议上批评信托行业"三假两乱",包括假回归本源、假风险系数、假支持实体经济和监管混乱、公司内部治理混乱。

针对信托业转型,2023年6月1日,原银保监会今年三月发布的《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以下称"三分类新规")开始正式实施,为有序实施存量业务整改,确保平稳过渡,通知设置3年过渡期。

根据新规,信托公司应当以信托目的、信托成立方式、信托财产管理内容为分类维度,将信托业务分为三大类共25个业务品种,强调信托公司应当严格把握信托业务边界,不得以任何形式开展通道业务和资金池业务,不得以任何形式承诺信托财产不受损失或承诺最低收益等,坚决压降影子银行风险突出的融资类信托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信托业严监管趋势依旧,相关罚单不断,违规行为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比如,近期,雪松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因以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名义误导投资者、违规审批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等多项违规行为被原中国银保监会江西银保监局罚款220万元;6月21日,云南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因未严格管控信托资金来源及用途,部分非现场监管统计数据与事实不符,被云南银保监局处以罚款60万元;今年3月,因存在非洁净转让信贷资产、内部风险控制欠审慎等问题,重庆信托被罚款200万元。

有从业人士告诉观察者网:"近两年来,严监管态势持续,信托公司违规行为惩治力度有所加大,有助于促进信托公司提高经营发展的合规意识,提前识别并有序化解风险。而对于信托公司来说,监管处罚会影响信托公司声誉和监管评级,未来信托公司需回归本源,立足监管要求合规展业。"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