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23导弹被销毁后,俄罗斯在上世纪90年代又研发了与之非常相似但性能更为先进的"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伊斯坎德尔-M"导弹基本型长7.3米,可携带核弹头和常规弹头,常规弹头重700千克,采用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突防速度为5.9马赫,射程50-480公里,采用惯性制导+卫星导航(GPS/GLONASS)+景象匹配制导等多种制导方式,最高精度10米以内。虽然"伊斯坎德尔-M"的极限射程号称是480千米,但之前已有报告指出延长其射程并非难事。而且"伊斯坎德尔-M"还是一个多功能的发射平台,俄罗斯现已将9M729巡航导弹整合进"伊斯坎德尔-M"导弹系统。虽然俄罗斯声称9M729的射程为480千米,但美国一直认为9M729导弹是"口径"海基巡航导弹的陆上机动版,射程可达2350千米,鉴于9M729的确是"口径"巡航导弹诸多型号中的一个,所以即使9M729巡航导弹眼下的射程真的是480千米,那也是俄罗斯限制的结果,并非技术上达不到,一旦相关的限制被取消,俄罗斯或将很快拥有实战用的陆基中导。
SS-20导弹采用多弹头设计,可携带3个核弹头。
打开"魔盒"的另外一个盖子
如果未来俄罗斯部署了中程导弹,那么产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如果实战部署的时间碰上俄乌冲突仍没有结束,那么中程导弹的加入可能会改变俄乌冲突的战场态势。这种导弹具有更远的射程和更大的破坏力,能够打击乌克兰的纵深目标,如指挥中心、军事基地和重要工业设施。这可能会对乌克兰的防御能力造成更大压力,迫使其调整战略部署,增加俄乌冲突的复杂性,削弱俄乌冲突的国际调解努力。同时中程导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威慑,它向乌克兰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即俄罗斯有能力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起攻击,这种威慑可能会影响乌克兰军队和民众的士气,甚至可能影响国际社会对冲突的看法。
同时俄罗斯重新研制部署中程导弹的行为很可能将欧洲中程导弹竞赛推高到一个新的局面。俄罗斯曾多次指责美国在波兰和罗马尼亚部署了陆基"宙斯盾"系统具备发射各类防空导弹以及"战斧"巡航导弹能力(这也是促使俄罗斯考虑重启中程导弹的重要因素)。同时,美国的"堤丰"武器系统也已经趋于成熟,在今年4月的美菲演习中进行了机动部署,部署到菲律宾。美国陆军也计划在欧洲部署多域战特遣部队,意味着"堤丰"系统进入欧洲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该武器系统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一整套系统由4辆MK70Mod1发射车、一辆M915A5牵引车牵引的导弹装填车、一辆系统指挥车(BOC)和一辆基于悍马的布设卫星通讯天线的BOC支援车组成,可发射"战斧"巡航导弹和"标准-6"多用途导弹。
多域战特遣部队未来还将装备"暗鹰"陆基高超声速导弹,该导弹射程超过3700公里,采用两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弹头部整流罩内则搭载有一个C-HGB高超声速飞行器,导弹最大飞行速度约为15马赫。因此,除了"堤丰"系统,欧洲还将出现美军的陆基高超声速导弹。
未来美国多域战特遣部队还将装备射程超过3700公里的高超声速导弹。
值得注意的是,法国也具备相关技术,在冷战期间曾经研制过S系列中程弹道导弹,如果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长期保持低位的话,欧洲部分国家也可能发展自己的陆基中程导弹。届时,冷战期间欧洲的中程导弹竞赛将再次上演,再叠加可能久拖不决的俄乌冲突,不仅会让东欧军事局势更加紧张,还可能影响到全球安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