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边陲小村庄里,他多了700万个山外亲戚
80后卢小开,34岁,齐头盖,小眼睛,一米七八,街面上最常见的长相。
但在网络世界里,卢小开是有七百万粉丝的短视频创作者,因为"记录东北林区真实生活"已经走红了四年。
在他的家乡黑龙江双鸭山市饶河县五林洞镇,乡亲们的生活也因此被改变。原本,这里是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镇,东与俄罗斯隔乌苏里江相望,只要15分钟车程就能跨越国境线。这里不通火车,没有飞机,多面环山,遍地是原始山林,只能靠山路通行汽车。一到严冬,大雪封山封路,这里便成了山间"孤岛"。
从卢小开的手机镜头出发,"孤岛"和世界的连接被一点点搭建了起来。四年间,他发了四千多条视频,拍摄这里的日常生活和原始森林里的农特产。独特的风貌逐渐吸引了天南海北的目光。在网友的鼓励下,卢小开收购了农户的林下产品,深加工,通过直播电商的方式带动乡村发展。
山间苦寒的冬天变得没那么难熬了。年轻人回来了,他们也举起手机拍摄短视频,或者在这条产业链上找到一份生计。原本,这里每年有近半年的漫长寒冷,人类只能"猫冬"。如今,猫着的冬天,似乎也因为短视频而变得更热闹。四年间,村子里的大半人家,在卢小开的镜头被网友认识,"就像多了很多亲戚"。
帮倒霉鬼卢小开找灵芝
卢小开的林区生活记录,像系列短剧,多数是小品式的喜剧。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找灵芝系列。
灵芝是原始森林里难得的宝物。它们藏在横卧的树干侧边,掩在大片蕨类植物下,要等到长成才能采摘。卢小开进山,发现了灵芝,用手机记录下来,还让粉丝帮忙一起记着。隔段时间,他举着手机"按图索骥",却常常发现灵芝不见了。
镜头里的卢小开一脸委屈。网友这时还要"落井下石"。因为他们早提醒了,"走点心,别叫别人采了"。但"倒霉鬼"卢小开还是没守住灵芝,即使他大费周章搭了帐篷守着,"也许是因为拍短视频暴露了灵芝位置?"
粉丝们出主意,说先别拍,偷摸着记住了。卢小开信誓旦旦,说自己不信这个邪,村里的父老乡亲这点面子还不给吗?但灵芝还是"丢"了。网友们又忍不住调侃"倒霉鬼",发私信"笑话"他:"让你得瑟,又丢了""还给你留面子,要是我也给你采走了"。
找到灵芝时,卢小开和灵芝的合照
镇里也有其他村民也拍采灵芝的视频,网友们的乐趣又多了一项:在别人视频中帮卢小开找灵芝。其他村民拍的灵芝和他的类似,他们就在评论区喊他来瞅瞅,"抢回去"。
这让卢小开哭笑不得,灵芝是山林的馈赠,属于生活在这里的所有人。他的短视频,也宛如一个"林下资源"的宝库,展示的都是山间的好物--人参,灵芝、松茸、野生猴头菇,以及各式珍贵的药材,比如平贝母、天麻、野生桑黄,密林里生长了几百种药材。就连地上不显眼的杂草,可能都是"东北三宝"之一的乌勒草。
但要发现它们,需要经年的积累。以采摘它们为业的人被叫作"赶山人"、"老把头",他们擅长在不同的山头找到不同的宝物。因为日照和雨水不同,一片山的朝阳坡和背阴坡在不同时令就会长出不同的物种。寻找人参和灵芝尤其仰赖经验,它们一般在特定的地方成片生长。
卢小开和他的伙伴在林间直播
卢小开在视频里向网友介绍,找难寻的山珍时,赶山人一般都要带上徒弟,在山里住几天,甚至半个月。找人参要根据山的地形,以及看是否出现四叶草和铁线草--它们的生长环境和人参相似。有这些标志的地方,赶山人进行地毯式的搜索,才会发现人参。
人参属于最难得的山财,有人生活了几十年,一辈子也碰不到。那些真正愿意长期花时间搜寻人参的"老把头",花费的细密工夫,是人参的"高附加值"。
老粉丝们跟着卢小开赶了四年山,熟悉了山里的时令,会主动提醒他,季节又到了 ,该采野菜了,又该采灵芝了。有粉丝反馈连自家孩子也熟悉了剧情,牵挂着赶山的进展:"卢小开叔叔今天又去采什么了?""山里蘑菇长没长出来?""他今天又没采到灵芝对不对?"
卢小开的评论区
卢小开的粉丝,以南方地区的居多,对苦寒的东北风光充满好奇。在直播间里,"山海关以里的南方人"总爱问些奇怪的问题,"如果遇到老虎怎么办?""东北很冷,冬天会不会把耳朵冻掉"。评论区也因此成了卢小开创作的灵感来源,他会在里面寻找网友们好奇和兴趣的话题,再做一期视频。
四年间,他们逐渐熟悉了山间的趣闻,比如赶山人敬畏山林,有规矩,有些话不能说,特定形态的树墩也不能坐,因为它们被视为山神的饭桌。他们也逐渐熟悉了卢小开的童年:这里闭塞,吃不到什么好吃的,孩童的零食都来自大自然。孩子们在森林里采摘狗枣子(野生猕猴桃)、臭李子、野生草莓、野生榛子。下河洗澡时,下一些鱼罐,回家就有鱼吃。
人生失意,家乡给你馈赠
卢小开的镜头里,呈现了两代"赶山人"的生活。新一代是他和发小们,他们举着手机,带网友们"赶山",像回到了幼时玩乐的时光,从来不写什么策划和文案。即使忙活了老半天,采不到什么山货,也照实拍。笨拙又真实的画面打动了很多网友。
但在提及上一代"赶山人"的艰辛时,语气一向轻快的卢小开也流露出了沉重。
这里的森林覆盖面积达超过90% ,除了少数人家,全是原始森林。原始森林不允许打药,蚊虫多又密,采摘野果时,经常遭蚊虫叮咬。更可怕的是猛兽,森林里总会传出人遭黑熊袭击的消息。野猪、狍子经常下山,袭击牛羊,或破坏菜园,果园。
采摘松子尤其艰辛。松子壳坚硬,采了100多斤装在袋子里,走两小时山路,常常把后背磨掉一层皮,青一块紫一块,留下半月板严重磨损等后遗症。采的过程也充满风险,人爬升到二三十米的树上,负了重,很容易掉下来。每年的采摘季,医院的骨科外科住满了受伤的赶山人,甚至有人因此离世。前几年,卢小开的四舅从十多米高的松树上掉下,两只手臂全骨折了。手腕部,骨头直刺出来,鲜血直流。他坚持走了两个小时下山,又坐了两小时车去县城,途中晕厥了两次。
十岁左右,卢小开就跟着父亲进山采松子。第一次进森林,他被各种花草果子及菌子吸引,兴致昂扬。等开始采松果,背上的袋子越来越沉,他开始感觉疲累,只能硬撑着。童年森林记忆的另一面,是生计的艰辛。一到夏天,他就犯愁。他喜欢"猫着"不用干活的冬天。
卢小开和伙伴找到了灵芝
有一次,父亲也从树上掉了下来。他爬了几米高,没抓牢,"啪--"地一声掉到了地上。父亲拍拍身上的土,什么也没说,继续向上爬。这一幕印在卢小开的脑中,在成长中,他和其他年轻人一样,被逃离的强烈冲动驱使着离乡,"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一定不能走父辈的老路"。
父辈耐劳又隐忍。因为一年只有五六个月能挣生计,夏天受伤了也吃着止疼片继续劳作。进山是为了生存,他们会在进山前定一个目标,要挣200块钱,就必须采到多少东西,奔着这个目标使劲走,使劲干,达到了才下山。夏天进山,凌晨两三点出发,赶在中午太阳高晒前下山。
还有一次,父亲和一对夫妻进山,在山里迷路了。女人不停地哭泣,因为这里发生过人消失在密林的事故。他们走了一天一夜,终于在第二天天亮时找到了方向。尽管这样,三人都没舍得扔掉山野菜,一百多斤的袋子,一直背着。
如果有生计,老一辈也不想让年轻人干这一行。山林间树木高耸,阴天无法辨明方向,潜伏着危险。
初中辍学后,卢小开尝试过逃离。他去县城学电脑维修,干过网管。后来自己创业,开餐饮店,做VR 工作室,开出租,辗转换了很多工作,都"一事无成"。
他结婚早,等孩子到县城上学,养家的压力越来越沉。一家人租房子住,每天的收入只能解决吃喝。父母体恤他,每次回家,都偷偷在孩子书包里藏几百钱。发现钱时,卢小开心里一沉,埋怨自己,"一个男人,一个家里的顶梁柱,混到了这种程度"。但捣鼓了各种创业门道,都没啥声响,"这一辈子可能就这样没太大出息了"。
卢小开和伙伴在林间
一个偶然的机会,卢小开听说了"自媒体"。上网查,说是"属于自己的民间媒体",就也动了念头。有一部手机就行,零门槛。他想,反正"也没什么可失去的了"。
他的脑中闪过了家乡连绵的密林。跑山的生活,城里人没见过,兴许是条路子。他对妻子说,这或许是一个机会,一个月能挣五六千,就比打工强。
全情投入的前八个月,没什么水花,把积蓄都花完了,"穷困潦倒"。有一次逛超市,遇到榴莲摊,女儿趴在一棵榴莲上,闻了一下,说真香啊,又说如果有根牙签,就可以刮点尝尝了。
那一刻,被卢小开视为自己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礼。他告诉自己,不要再妄想能挣多大钱,踏踏实实,做好一件事儿。妻子也开始帮他一起拍短视频。他们以"赶山"的劲头,在严寒的天气里外出劳作,冻得哆哆嗦嗦,拍能想到的所有真实生活。逐渐地,每天有 100 多块钱收益,慢慢走上了正轨。
卢小开拍摄的乡亲们赶山的照片
2020 年初夫妻俩迎来了拐点。他们拍了一期介绍南北差异的主题短视频,介绍被原始森林环绕的村庄,人们怎么度过漫长的冬天。
隔天早上醒来,已经涨了 70 多万的粉丝,当天继续上扬涨,又涨了 100 多万。看着粉丝数噌噌上扬,两人坐着傻乐。99+的红色标志,点开了又出现,经久未消。
那一年,在拍"赶山"短视频的路上,卢小开遇到了人参。他觉得自己要交好运了。
大姨和年轻人都有活干了
拍短视频走红后,卢小开的性子也变了。他一改过去沉闷的个性,越来越会逗乐,话也密了起来。
后来他开始尝试直播,又打电话给在工地、工厂讨生计的发小,说自己做自媒体有起色了,"你们回来跟我干吧"。
在苦寒的冬季,村里的青壮年外出打工,来年五月再归来。年轻人们开挖掘机和塔吊,辛苦又危险。卢小开记得,他的一个发小曾差点殒命在工地。现在,他出现在卢小开的镜头里,把山间的珍品推介给更多人。
卢小开和妻子女儿在森林里
他们向网友热情推介森林养蜂人的黑蜂蜜。饶河县,是东北黑蜂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的黑蜂蜜按照欧盟出口标准制定,就像高纯度的茅台一样珍贵。原始森林植物滋养的黑蜂蜜天然带有淡淡的花香,区别于一般的椴树蜜。黑蜂能飞行15公里,因此要远离人群,在深山老林里养殖。但黑蜂不是每年都能产蜜,多数时候,三年一小收,五年一大收,有时收三年就绝产一年。
养蜂人的艰辛,卢小开看在眼里。以前,森林里没水没电没网络,只能硬挺。采摘时,也要风和日丽,一旦遇到风雨,蜂蜜可能就被刮掉或淋没了。还得提防黑熊,它们常去蜂场偷蜜,养蜂人只能敲锅或者点炮吓唬。
销路越来越广后,卢小开开始向更多山间的邻居收购山货。前两年,他开了一家山野菜工厂,吸收了当地100多人就业,其中八成是女性,是妈妈一辈的大姨们。
向外的连接带来了改变,山货的价格提高了,以前山野菜收购价格是两块 5 毛钱一斤,现在是15 块钱一斤。一些大爷大妈拾起零碎的业余时间,上山蹓跶一圈,就能卖几十块钱挣个生活费。
目前,卢小开的工厂成了村里的定向收购点,一年收购额在 7000- 8000 万左右。
"没人来收购,不也是一堆废草吗?"以往,即使山货营养价值高,但因为地处偏远,乏人购买,价格被压得低。卢小开记得,父亲为了把采摘的山野菜先卖出去,曾开着三轮车跑了一个小时,追着收购车跑。
卢小开和回村的青年们
卢小开的祖籍在河南商丘农村,父亲于上世纪70年代林区开发时来到东北边境。如今,父亲常为卢小开自豪。村里 90% 的林下产品,他和他的伙伴们都可以帮着从线上销售出去。电商成了这里的支柱型产业,当从抖音上的一个个向外打开的窗口连接了销售端,逐渐就吸引了更多人来投资建厂,将山货送往更远的地方。
以往老百姓们寄快递,要先到县里,再经300公里转到市里,转到省里,又是800公里的路程。一到冬天落雪,行路艰难,物流成本奇高。但现在因为发货量大,物流价格下降,装满一车就可以直发哈尔滨。
卢小开在收购农货
抖音也给了他一定的扶持和帮助。尤其是有新的特产专场时,会有专人帮忙做解读,并倾斜流量扶持。卢小开本人,也加入了抖音乡村计划的"乡村守护人"项目,参与"乡村守护人助农对接会"等一系列公益活动,对接到了更多优质资源。
当时他们和上游企业的连接断了。卢小开也犹豫过,冷库租好了,但能不能存下这么多货,如果卖不出去,可能就都砸手里了。但老乡们问他收不收时,他仍然都收购了。
"不能让老百姓压在手里边,他们一年就靠这点玩意。"卢小开说,很多老两口一年就靠卖山货赚点钱,他们年岁大了采不了太多,去收购时他甚至会多付一些费用。
卢小开参加抖音乡村守护人活动
时间长了,抖音上的粉丝们也和卢小开及他的村庄,都处成了朋友。村庄遭了夏季大风天的那次,有粉丝在直播间催他上货,希望能出份力。看着卢小开总在山林中受伤的模样,粉丝们也热心支招,比如随手分享防蚊躲树枝的妙计。
一半以上的粉丝都是关注了他 3 年以上的老粉丝,拿他当家人,当亲戚,总喊他来串门。卢小开的妻子身体不好,一位天津的阿姨怕他们买药不方便,买了药寄到了东北边境。一位粉丝说,自己住在城市的楼房里,楼上楼下的邻居都不认识,但对他视频里半个村庄的村民们却觉得亲近。有同村的年轻人要结婚了,天南海北的网友留言,说要随 2 千进卢小开账上。
卢小开在直播间,帮助老乡们销售农产品
"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勤勤恳恳的跑山人。只是赶上了好时机,遇到了一个让农村人改变命运的平台"。卢小开觉得不可思议,"想想还是特别的不真实"。2021年,河南暴雨时,他捐了60吨大米和几万块钱,因为那是父亲的家乡。他想多做些好事,来消化自己的这份好运。受他资助的大学生给他写感谢信,他回复他们,要好好学习,多去外面看看,"不要走我的老路"--指的是自己早早弃学,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时光。
现在,卢小开的生活忙碌又踏实。拍视频,直播,收购,安排工厂的生意。村里现在有100多个年轻人,有人也在拍摄短视频。他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都传给了他们,"大家抱头取暖,才能走得更长远"。
未来,他打算多出门走走,帮更多"亲戚"们推广他们家乡滞销的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