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并非铁板一块,当"推动器"还是"战略工具"面临选择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邢晓婧 刘欣 余希】由日本担任轮值主席国的七国集团(G7)峰会于19日至21日在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老家广岛举行。G7对抗中俄的色彩明显,但因其成员对华态度不同,内部存在不少分歧。19日,受访国际问题学者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试图拉拢G7成员国一起给中国制造麻烦,但一些国家对此保持警觉,认为保持一定的战略自主性才合乎本国利益。是作为化解全球经济困局的推动器?还是作为被美国武器化的战略工具?这是G7所面临的选择。
"G7并非铁板一块"
据外媒报道,G7或将讨论所谓"应对中国经济胁迫"的议题,并在公报中对中国的"经济胁迫"表示担忧。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9日在记者会上回应相关问询时说,美国惯于指责别国以大国地位、胁迫性政策、经济胁迫方式要挟他国服从、搞胁迫外交,这是在用自身的黑历史镜像他国。事实上,美国才是胁迫外交的始作俑者,胁迫外交的发明权、专利权、知识产权,都非美国莫属。今天,胁迫外交更是美国外交政策工具箱中的标配。
汪文斌说,美国对自己的盟友也下手狠辣,毫不留情,日本东芝、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等企业都曾是美国胁迫外交的受害者。如果G7峰会要讨论经济胁迫问题,不妨先讨论一下美国是怎样胁迫其他6个成员国的。
在涉华议题上,G7国家内部存在不少分歧。《日本经济新闻》19日报道称,G7国家--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和意大利,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而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市场。"七国集团不是反华的七国集团。"法新社援引法国总统马克龙的顾问报道说,"我们想给中国传递一个积极信号--我们准备在共同谈判的条件下进行合作。"
七国集团峰会于5月19日至21日在广岛举行。 图自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社交平台
"G7绝不是铁板一块。"中国社科院美国问题专家吕祥19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每届G7峰会难免有美国主导的议题和结论,美国和其他六国有一些共同表达,但背后的利益诉求并不一样。他解释说,比如在涉华议题上,美国更在意如何控制中国,欧洲国家更在意如何从中国的发展中获利。哪怕口头上对美国随声附和,但本质上不会参与到不属于自己的危机当中。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项昊宇19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G7内部至少存在两个层面的分歧:第一是美日欧在涉华问题上的分歧,围绕对华经济利益,美国与日本、欧洲的利益并不一致。日欧同中国经贸联系紧密,也看重自中国市场的商业利益,并不愿全面迎合美国对华"脱钩断链"。在涉海和安全议题上,美日与欧洲对"中国威胁"的认知也存在温差。
项昊宇说,第二是在美国与G7其他成员间存在分歧。尤其是拜登政府的"芯片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凸显"美国优先"的保护主义色彩,对外国企业构成歧视性待遇,尤其是欧洲对于美国推动产业回流可能加剧其"产业空心化"心存抵触。
"指责中国搞所谓的'经济胁迫'是典型的美国操作。"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19日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说,美国财长耶伦上个月在谈及美国对华经济政策时用到所谓"经济安全化"的原则,其本质是用"安全的思维处理经济话题"。美国利用G7舞台往中国身上贴"经济胁迫"的标签,表明其经济议题不从经济角度谈,而从安全角度谈,把经济当成其对华竞争的武器。李海东说,这也表示G7已沦为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搞破坏""搞分裂""搞对抗"的多边机制,这是逆历史潮流的机制。
框架外国家参加G7并非为对抗中俄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此次邀请了G7框架外的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韩国、太平洋岛国库克群岛、非洲岛国科摩罗、巴西及越南8个国家参会。《日本经济新闻》19日报道说,希望通过这些国家,向各地区宣传G7要实现的国际秩序,促进这些国家和中国、俄罗斯保持距离。
项昊宇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说,从这8个国家的选择看,主要代表了三股力量:美国的地区盟友、"全球南方"国家代表和"中等强国"代表,这也反映出美西方为了推动大国竞争和阵营对抗,正在同时从整合同盟体系和拉拢中间国家两方面来发力。
"但这些国家应邀参加G7,主要出发点是为了扩大本国的利益,并不是为了对抗中俄。"项昊宇称,"如果G7一味突出意识形态色彩和地缘政治取向,挑动分裂和对抗,恐怕也难以得到这些国家的支持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