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卫星相关企业规模发展迅速
正是基于通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卫星互联网才能够与能源、工业等领域合作,解决地面基站无法触及的问题。而赋能工业,实现偏远地区电力巡检、与自动驾驶领域结合,增强车辆感知能力、推动移动终端直连卫星、物联接入,这一系列卫星互联网应用需求的不断拓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产业链上下游的建设。
这是记者统计出的近十年,我国卫星相关企业新注册量的变化趋势。2013年,我国一共新增3600家卫星相关企业,此后每年均稳步上升,2017年的新注册量相比2013年同期实现翻倍,全年新增7400家相关企业,同比增加7.8%。
2020年至2021年期间,我国卫星相关企业新注册量规模迅速扩张,新增量分别同比大幅增加105.7%、61.1%,并于2022年首次突破3万家。截至3月底,我国今年(2023年)已新增卫星相关企业9200家,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近450亿元。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高级分析师 刘暾:当前我国卫星互联网正在向规模化、商业化方向转变。近年来国内已经有很多民营企业,包括卫星制造、火箭发射等领域的民营企业积极投入到卫星互联网的建设当中。
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链加速布局
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卫星互联网的建设当中,也带动着整个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今年以来,一些地方相关部门陆续发布政策,大力推动卫星互联网、空天信息等产业的发展。
在重庆,不久前刚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以卫星互联网为引领的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重庆卫星互联网产业园也正式揭牌。未来,计划引进培育上百家专精特新企业,能为整个产业链上下游提供完备支撑。
记者走进其中一家企业,看到团队正在对卫星制造的核心部件--谐波减速器进行测试。企业负责人介绍,自己原本是重庆大学机械传动方向的科研工作者,正是在了解到国家建设卫星互联网的战略布局后,他带领自己的团队加入了这一新赛道。
重庆两江新区精钢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李俊阳:航天应用领域与工业机器人一样都需要谐波减速器。在严苛的质量和体积要求下,满足高精度、高刚度、高效率与承载能力的综合性能的统一,实现方式又要大幅缩减成本。
基于过去的科研基础,这家企业研发的产品核心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为该产品目前航天体系外唯一的民营供应商。而民营企业的加入,也让卫星的研发和发射成本大幅缩减。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高级分析师 刘暾:前期星座计划部署阶段,空间段和地面段相关基础设施,包括小型化、轻量化、高通量的卫星制造以及低成本的火箭发射和地面站,这些环节将率先获益,这也将有利于我们国家整个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上游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高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也将对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