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行为,有企业为降低成本的"小心思",更多时候是以罚代管的思维在作祟。从罚款、扣钱,到变相惩罚、道德绑架、精神控制甚至人身攻击、人格侮辱,近年来一些企业惩罚员工的手段花样百出、"段位"渐高。然而,简单粗暴的惩罚只会加剧企业和员工间的不信任,员工一旦产生反感情绪,或许会消极怠工、工作效率走低,或者主动维权、让企业付出法律代价。如何调动更多科学管理的方法,正向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是很多企业亟待补上的管理课。
类似"换马甲"的劳动侵权现象值得警惕。随着劳动者维权意识的提升,以及劳动领域监督和执法的日趋严格,一些侵犯职工权益的行为变得更加隐蔽。一些企业将劳动保障"化整为零",将全日制用工变成"小时工""派遣工""外包工";一些企业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还令其签订《自愿放弃缴纳社保承诺书》;一家单位设立两家或多家公司,与劳动者轮流签订劳动合同,将劳动者工龄人为分割,使劳动者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一些企业为全方位监督员工,甚至将监控摄像头装进更衣室、洗手间……诸如此类。
增强对劳动领域隐蔽侵权行为的识别、惩治能力,需要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更到位,需要劳动监察部门的监督触角更深入,需要执法部门的惩戒之剑更锋利。今年全国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呼吁"切实落实八小时工作制""进一步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等,这些都是助力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积极力量。
不能让"乐捐"式惩戒成劳动侵权的"秘密武器"。织密劳动者权益保障网,从密切关注劳动侵权行为的变化开始,从对相关侵权行为精准"画像"、高效预防和惩治开始,让每个劳动者都能更加体面舒心地工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原标题:企业惩罚员工手段花样百出:警惕"换马甲"劳动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