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圈流行着一句亘古不变的话:做演员的最大成就感来自于观众对角色的认可。这句话简单明了地摆明了演员、角色和观众之间的关系。但娱乐产业的商业逻辑,使构建"角色红利",迅速获得大众喜爱,吸引大量粉丝,获得更多名气成为必须。
在批量化、流水线生产明星的模式下,要让大众快速捕捉到自家爱豆的闪光点并保持较高的热度,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使他们拥有足够新颖突出的记忆点,以便在以后的"营业"中维持这种固定想象以获得商业价值。某某的"独立女性形象",某某的"正能量少年形象",某某的"自黑幽默形象"等等均属此列,可在各维度满足大众的个性化期待和价值认同需求。同时,通过成功塑造的"角色"进行个人形象确立,又是年轻演员更容易提高自身商业价值,从而获得更多商务合作的重要一环。
所以,在明星们建立并保持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个人形象,并将形象标签不断深化的今天,像刘家成导演这样的正剧导演在选角上所面临的苦恼与困境,不仅在娱乐圈普遍存在,甚至会是十分普遍的事情。因为凡不符合爱豆一直以来苦心维系的个人形象的角色,自然首先被团队剔除;实在无法拒绝的,那就必须进行大刀阔斧地修改。
可是,没有人可以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正年轻。偶像甜宠剧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有人青睐,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流量时代,根本没有哪个爱豆可以永远"吃香"。人设的好处是可以让人快速享受流量带来的红利,坏处则是看不到外面的世界,难以破圈,等待两三年后被其他人取代。
说到底,角色红利之所以成为红利,是额外带来的加成和好处,属于一次性产品,不可再生,易消耗完毕。对一个演员来说,带来新的作品和更多可能性的角色,才是最好的增值。有一天,当帅气的脸被更年轻更帅气的人取代(这一类角色总会迎来更年轻漂亮的面孔);当观众看到某些三十出头,甚至四十出头的流量明星还在演穿着校服的学生时,屏幕溢出的除了令人遗憾的"违和感",自然还有满满的尴尬。那吃不下去的角色红利,分明定格了一个再清楚不过的道理:好演员是为作品与角色服务的;而明星,是为"造梦"服务的。选择成为什么人,走得更远还是吃一阵子角色红利就被遗忘,这是每个吃这行饭的人,该想清楚的问题,不要等"角色红利"吃不成的那一天再来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