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出现了奶酪棒这个大单品。
在中国做奶酪生意,培养消费者的饮食习惯是个难题。不少人像前文中的张晚吟一样,想要尝试奶酪,奈何食用场景太单一,"除了夹在面包里想不到怎么食用"。
就像咖啡最初是以"掺着植脂末粉的速溶咖啡"的被接受一样,妙可蓝多用奶酪打开市场的的第一个关键点,是奶酪棒这个大单品。
从种类上来解释,奶酪可以分为原制奶酪(天然奶酪)和再制干酪。原制奶酪由原奶发酵而成,营养价值更高,但口味偏咸和苦。再制干酪是原制奶酪再加工的产物,通过添加食用香精、卡拉胶等成分,口味和口感得到改善,更符合中国人对零食的需求,因此国内市面上的奶酪基本都是再制干酪,奶酪棒就是其中一种。
2018年,妙可蓝多联合《汪汪队立大功》推出儿童奶酪棒,正式切入零售市场。这次,奶酪以零食的形式出现,不仅"健康营养",还好吃、即食、可以常温保存。
同样在这一年,妙可蓝多将奶酪棒列入核心产品名单。在此之前,公司主要经营产品是马苏里拉奶酪和各类液态奶。
妙可蓝多的营收结构证明了这种打法的正确:
到了2022年上半年,液态奶业务收入占比从2017年的43.47%降至7.03%,奶酪业务收入则从19.73%提升至78.88%。而在奶酪业务收入中,近7成来自以奶酪棒为代表的即食营养系列,各类奶酪棒是品牌推出最多的产品。
奶酪棒既解决了冷链供应、低温保存的问题,还在消费端丰富了食用场景:成人和儿童都可以吃的、有营养的零食。
妙可蓝多的转型也带动了整个市场。欧睿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奶酪市场中,儿童奶酪零售销量占比达66%,成为整个市场关注的焦点。而截至2022年上半年,妙可蓝多的奶酪棒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40%,奶酪棒成为乳品界的一个现象级产品。
每年花9个亿营销,制造洗脑广告语
酒香也怕巷子深,产品已经有了,下一步是让消费者知道。
2019年,妙可蓝多开启了疯狂营销的副本。这一年,妙可蓝多广告上线央视综合频道和少儿频道,并在全国16个城市数十万楼宇的电梯内,以每天15秒、480次的高频率滚动播放。
为了进一步增加记忆点,妙可蓝多改编了儿歌《两只老虎》--"妙可蓝多,妙可蓝多,奶酪棒,奶酪棒,高钙又营养,陪伴我成长,真美味,真美味", 以洗脑的旋律攻入消费者的心智。
在营销上,妙可蓝多也敢于砸钱。从2018年到2021年,妙可蓝多广告促销费从1亿增长至9亿。2021年,妙可蓝多总的销售费用达到11.59亿,广告促销费占比近8成,而这一年公司净利润才只有1.54亿。
看似大方的广告费支出,对妙可蓝多来说并不轻松。
柴琇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提到,2019年广告投放临签单前,她曾有过犹豫。因为账上资金不够,她向银行贷了5个亿,对此不仅公司高管提出了反对意见,银行也在约谈时问她:你这是不是在赌博啊?
直到柴琇走访了几家线下超市,确认自家奶酪棒销量不错,才决定开启广告投放。营销费钱,但总算把妙可蓝多的招牌打了出去。益普索的调研结果显示,2020年,"奶酪就选妙可蓝多"上榜消费者印象最深刻的广告语TOP3。
"因为电梯广告知道了妙可蓝多这个品牌,才发现原来奶酪棒这个品类还活着,记得小时候就买过。"奶酪消费者谷雨(化名)表示。
的确,奶酪棒在2004年就已经出现,由法国品牌百吉福在中国率先推出,但百吉福没有将其成功推广,而是在15年后,在妙可蓝多"产品+营销"的组合拳下成为奶酪市场第一大单品。
蒙牛成为股东,提供资金和经验
逐渐在国产奶酪市场独占鳌头的妙可蓝多,在经营管理上遇到不少问题。
首先是营收不足,2015至2019年,妙可蓝多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一度为负数,尤其在2018年末,公司货币资金余额6.36亿元,而短期借款与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高达8.09亿元,公司现金流已经无法覆盖支出。
其次是违规事件发生。2019年妙可蓝多发布公告指出,控股股东关联方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合计2.395亿元,而3家资金占用方均由柴琇及其配偶或直系亲属控制,柴琇陷入挪用公司资金为家人还债丑闻。
在这个节点上,不论是对于妙可蓝多还是柴琇,都急需一笔新的资金注入,这时蒙牛出现了。
这也引出妙可蓝多实现快速增长的第三点原因,即拉上蒙牛助力,在蒙牛经验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下,产能大幅提升。
2020年初,蒙牛出资2.87亿获得妙可蓝多5%股份,以4.58亿增资妙可蓝多全资子公司吉林科技,并在随后几年中不断加深与妙可蓝多的绑定。到2021年,蒙牛以30亿定增将控股比例提升至28.47%,成为妙可蓝多第一大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