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子酱》引发的“毒舌”思考:创作鬼才的“心气”还在吗?(2)

2023-02-24 10:43     今日头条

其实《乌梅子酱》不失为一首能让人放松心情的普通流行歌曲,比起众多风靡短视频的喊麦和玩梗歌曲,这首歌起码符合唱片工业创作和生产标准,只是没那么好而已。再加上前不久告五人新专辑引发的舆论风波,大家对创作型歌手下场摆烂开始集体感到不满。

02

创作鬼才的"心气"还在吗?

回顾李荣浩前期的成长背景,我们才能体会到内地乐坛"创作鬼才"名号的来之不易。

作为一位长期在幕后工作的音乐人,李荣浩还曾为众多知名歌手操刀作品200余首。2013年,李荣浩由幕后走向台前,发行个人的首张专辑《模特》,里面包含了《模特》、《李白》等十首歌曲。

当年创作《模特》时,正是李荣浩一生最不顺遂的阶段,经历了车祸意外、早年丧父、穷困潦倒,一系列打击让他跌入谷底。而正是在绝境中,他剖析自我、感悟人生,蛰伏十年才创作出了有口皆碑的作品。

也正是凭借这张专辑,李荣浩入围2014年第25届金曲奖最佳国语男歌手、最佳新人、最佳专辑制作人、最佳国语专辑、最佳作词人五项提名,并最终拿下"最佳新人奖",这是内地歌手获得该项的第一人。

在金曲奖上斩获大奖的内地音乐人还有2017年第28届金曲奖上获得"最佳演唱组合奖"的"先生小姐"(Mr.Miss),以及2022年崔健拿到的"最佳华语男歌手奖"。

李荣浩作为首位同时登上台北小巨蛋和香港红磡的内地歌手,也成为内地华语乐坛冉冉上升的创作型新星。尽管无法与李宗盛等华语乐坛大哥相提并论,但在某种程度上,李荣浩代表了内地流行乐坛创作者的"脸面"之一。

近几年,离开华纳唱片,生活逐渐步入正轨之后,李荣浩开始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营销上,此前就曾缔造过三次热点出圈事件。

2018年10月17日,李荣浩由华纳唱片发行的录音室专辑《耳朵》中,收录了一首只有4秒钟的单曲《贝贝》,这首创下历史记录的4秒神曲在当时迅速登上了热搜,成为全网热议的话题。

在新歌发布的第二天,《贝贝》就在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音乐播放器的新歌排行榜上高居榜首。针对这首歌的段子也一涌而出,顺利将"李荣浩4秒新歌"相关话题推上微博热搜榜。在当时,大家对这首4秒《贝贝》更多是在集体调侃,甚至普遍觉得这种营销方式有趣。

2019年11月28日,李荣浩在微博怒称公司不让他发歌,他不从,公开声讨公司的同时宣称再不让发歌,他就找个电动车维修论坛,以发帖的方式发布新歌。(回顾:李荣浩式新歌营销,已捉襟见肘 | 歌曲营销观察)

这一消息在引发业内对于"发歌"问题的讨论之余,更引起了众多网友在电动车维修论坛中的狂欢,有人直接冒充李荣浩在某维修论坛发帖,将热度持续炒高,"李荣浩 想上新歌就那么难吗"在当天冲上了热搜。

随后次日,在一手包办专辑词曲编唱制作的"全能人设"的持续营销下,"有什么李荣浩做不到"也随之登上微博热搜排行榜第四位,李荣浩因此被网友们亲切地称呼为"李全能"。

继4秒《贝贝》之后,2020年7月8日,李荣浩因发行九字新歌《要我怎么办》,再次迅速引发热议,登上微博热搜。与此前的《贝贝》不同,这次歌曲的时长倒是达到了3分29秒,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整首歌的歌词却只有"呵、哈、要我怎么办、你想"九个字。

事实上,李荣浩是非常懂市场的一位流行歌手。在微博,李荣浩曾发表过"音乐无好坏"的言论,只有"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区别",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辩论。

伴随《乌梅子酱》爆火,这个话题也再度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代表了当下内地乐坛在新歌宣发上存在的一种普遍性困境,谁也不愿意自己做的歌没有人听。

03

音乐是否有好坏之分?

在音乐财经看来,从消费者的角度理解音乐的功能性,"音乐当然没有好坏"之分。

粗制滥造的神曲就像是一阵风一样,快速被消费,也快速被遗忘。

所以,音乐对于消费者来说,确实只有喜欢与不喜欢,而没有好坏之分。且专业乐迷也没有必要站在更高维度的心理优越感,去鄙视农民工、外卖小哥、洗脚小妹和小镇青年听的土嗨神曲,因为你所具备的教育资源和先天条件,别人可能一生都在努力工作,却依然挣扎在生活的漩涡里,难以有闲暇、金钱和主动性去企及更好的审美。

在"同理心"的维度上,行业不必带着傲慢去教训消费者,指责大众审美只配吃"猪食"。丁太升在视频中谈到迎合小镇青年这一点,其本意并非与小镇青年和县城青年为敌,或许只是想到哪说到哪,在为李荣浩选择"主动下沉"感到激愤。

在当下如此"内卷"的竞争环境下,整个版权市场的游戏规则是按照流量进行分成计算的。线上内容的大爆发确实稀释了主流音乐市场的版权份额,线上有一首爆款歌曲确实有助于提升主流歌手的曝光度和商务资源,也能为巡演票房引流。

所以,从"内卷"的背景来看,我们很难去批评李荣浩在创作上主动选择"高开低走",迎合大众。正如当年大张伟选择了土嗨神曲《喜唰唰》一样,从音乐转战娱乐,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自己心里清楚就好,这都属于个人职业身份的选择。

但是,站在行业的角度,我们认为,音乐当然有好坏之分。

如果音乐行业最核心的创作者集体失去了本属于一个行业的"骄傲",都蜂拥而上去选择做洗脑歌,"自我下沉"迎合低俗趣味,时间久了,对于行业来说,短期虽然得到了流量,长期却绝对会被反噬。

如李宗盛所言,"振兴华语流行歌的责任是我们的,不是媒体的......我们流行音乐的力量在哪里?是大家一起和稀泥、一起挣钱,还是真正能够提升我们整体的力量?"

无论是电影、文学、绘画还是音乐,都有其评判优劣的标准,电影有奥斯卡和金鸡百花奖,文学有诺贝尔奖和矛盾文学奖,即便是在最追逐大众关注度和收视率的媒体行业,也有普利策奖和广播电视新闻奖的标准。

虽然严肃内容和大众流行文化内容之间一直存在隔阂,但流行音乐作为影响绝大多数人精神生活的基础配置,当然也有优劣之分。

值得注意的是,昨日,爱奇艺的工作人员都在转发一则消息,爱奇艺首次实现全年运营盈利,会员数涨至1.2亿,这是爱奇艺连续四个季度的盈利。这意味着在降本增效的同时,平台正在找到正确的内容创作路径,服务老百姓,真正带动视频消费。

2023年开年,无论是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和动漫电影《深海》,还是网剧《狂飙》和《三体》,都带动了大众的集体追捧。这是因为区别于过去几年在狂飙进程中疯狂追逐"流量"的阶段,影视行业开始整体去流量化,更看重剧本逻辑、演员的演技、拍摄构图甚至配乐的品质,在回归"卷"品质之后,最终也赢得了更多消费者付费的认同。

再来探讨另一个争议比较大的问题--为小镇青年和初中文艺生创作歌曲是否就意味着"俗不可耐"?

答案当然是:不。瞄准某一类音乐消费人群进行创作,这属于流行音乐工业在A&R企划阶段就会纳入考量的阶段,评判"俗不可耐"的标准依然还是在歌曲本身。

今年是巡演混战的一年,这两天对于李荣浩的争论也会很快淡去。但这或许是音乐行业面对大众消费者,窥见时代情绪的一个十字路口--大众也开始烦厌神曲和流量的投喂了,他们开始渴望听到来自乐坛真正的"时代之声"。

这个阶段,有点像前两年大众对影视行业充斥着无脑的"甜宠剧"、"流量剧"的抵制和愤怒阶段。对于走创作路线的歌手和音乐人来说,可能也要注意这种主动投机带来的反噬效应。

虽然线上播放量份额很关键,大众知名度很重要,但专业歌迷的认可也很重要,现在的音乐市场和以前被彩铃垄断渠道的神曲时代已经不一样了,流量不意味着圈粉,也不意味着会去现场买票。

一个行业,短期看流量,中期看作品,长期看口碑。

总而言之,爆款歌曲不意味着是垃圾歌曲,金曲通常来自于流行热歌,且经住了时代的考验。尽管音乐确实没有好坏之分,但对于音乐行业来说,却必须要有好坏之分,而一个行业和创作者的"心气"或许就在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