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需要搞清的两个地震概念
上文提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一定要注意避开活动断层和软弱地基。那么,什么是活动断层呢?
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为"断层"。"活动断层"是指1万年以来有活动的断层。"地震活动断层"则是指曾经发生和可能再次发生地震的活动断层。
地震活动断层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因此要探测活动断层的位置,使建筑尽可能地避开地震活动断层。
此次土耳其地震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有两个震级相当的主震,这种情况属于震群型地震中的双震型地震。要理解这些地震名词,需要来说说什么是地震序列。
地震序列是指某一时间段内连续发生在同一震源体内的一组按次序排列的地震。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后在同一震区陆续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余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区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前震。
地震序列可分为3类:
主震型主震的震级高,很突出,主震释放的能量占全地震序列的90%以上,它又可分为"主震-余震型"和"前震-主震-余震型"两类;
震群型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是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的,如果地震序列中有两个震级接近的最大地震,则称为双震型(一般将双震型归为震群型);
孤立型(单发性地震) 其主要特点是几乎没有前震,也几乎没有余震。
造成地震灾害的因素很多,如震级的大小、地震的深度、地震发生的时间,以及发生的环境(如人口密度、经济状况、地形等),一般情况下,主震型与震群型的地震引发的灾害都比较严重。我国在2008年发生的汶川8.0级地震为"主震-余震型",其最大余震为6.4级;1976年在云南龙陵发生的7.3级、7.4级地震,属于震群型中的双震型地震,两次地震只相隔2个小时。
(3)动物等宏观异常能否预报地震
据有关报道,土耳其7.8级地震发生前,有人观测到鸟类行为出现异常,大量的鸟类停在高高的树枝上,高声鸣叫,乱作一团。还有人拍到土耳其地震前,天空出现"蓝光",并猜测这是大地震的前兆。
其实,每次大地震后都会出现一些有关震前动物等宏观异常的信息报道,随之也会有人问:"动物等宏观异常能预报地震吗?"
本文先举一个例子: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前,丹东丝绸厂一工人在2月4日大震前20分钟,看见自家养的热带鱼忽然翻腾,跃出水面发出尖叫声,立即把两个孩子抱出屋外,离开屋不一会儿就发生了大震(这不是个案,事例很多)。热带鱼的异常救了3个人的生命,人都救了你还能说动物不能预报地震吗?但是,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能根据这现象作预报吗?肯定不行。
地震预报的后果具有很强的两极性,非利即害。报准了,会减轻人员伤亡、取得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报不准则会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乱。因此,大地震预报是一项高风险行为,但丹东丝绸厂工人的行为,其风险几乎是零,哪怕地震没有发生也毫无影响。所以对个人来说,地震之前出现的动物等宏观异常是至关重要的预兆,可以作为自己的避震依据,帮助逃生。这也是为什么地震部门在开展地震科普时,把动物等宏观异常作为一项内容的原因之一。
现实中,地震宏观异常还是有其普遍性的。我国1966年-1976年间共发生9次7级以上大地震,都有普遍的宏观异常出现,尤其是动物异常。如1975年海城地震,震前出现了30多种近900起动物异常,个体数量超过2000例;在地震前发现各种地下水点异常近600处,主要表现为水位的显著升降、水井发浑、变色变味、温泉断流等。
地震孕育过程中,会伴随产生许多物理、化学变化及大地形变等,这些变化与动物异常、地下水异常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可能由于强震前的声、光、电、地温、地气味等变化,导致动物生活环境改变,直接刺激动物的相关感觉器官而引起异常反应,如海城地震前,震区地温增高23℃-3℃,这就可能引起冬眠的蛇出洞。
当然,无论是动物行为异常,还是地下水的大幅度升降变化,也可能存在着与地震无关的别的原因。例如周围地区地下水的过量开采,气候上的反常现象,动物本性的生理因素等。因此,需要通过开展地震科普引导人们去准确识别震前宏观异常。
(4)地球内部活动有明显增强态势
地球进入21世纪以来的20年内,其内部发生了3组巨大的能量活动。
【第一组】2004年-2011年的6年4个月内,发生了3次9级左右的巨大地震。
2004年12月26日印尼9.1级地震;
2010年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地震。
其中,2004年12月26日印尼9.1级地震使地球自转加快了6.8微秒。地震引发印度洋大海啸,造成近30万人死亡。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地震使日本本州岛向东移动约3.6米,使地球自转加快1.6微秒。地震造成2万余人死亡。
【第二组】2013年-2018年的6年内,发生了5次8级左右、深度在600公里的深源大地震。地震位于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的上地幔。
2013年5月24日鄂霍茨克海8.2级,深度600公里;
2015年5月30日日本小笠原群岛8.1级,深度690公里;
2015年11月25日秘鲁7.6级、7.7级,深度600、610公里;
2018年8月19日斐济群岛8.1级,深度570公里;
2018年9月6日斐济群岛7.8级,深度640公里;
其中,2013年5月24日俄罗斯远东地区鄂霍茨克海8.2级深震,相距7000多公里的莫斯科的高层建筑亦有震感。2015年5月30日日本小笠原群岛西部海域8.1级深震,相距1000多公里的东京震感强烈。
【第三组】2018年发生了一组强大的火山喷发(深度在100-200公里)。
5月3日至17日夏威夷基拉维厄一系列火山喷发,高度9100米(相当8级地震);
5月23日印尼日惹附近的莫拉比火山喷发,高度2000米(相当7级地震);
6月22日、27日,日本新燃岳火山喷发,高度2600、2200米;
7月2日印尼阿贡火山喷发,高度2000米;
8月23日千岛群岛埃别科火山喷发,高度4000米;
10月3日印尼苏拉威火山喷发,高度4000米。
上述3组发生在地球内部,深度在10-20公里、100-200公里、600-700公里的强大的能量释放,表明现今地球内部活动有明显增强的态势,应引起人类社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