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一些相对普通的学校,四个榜单差距更大,有些高达几十甚至上百名的差距。一些排行榜上,几个双非高校排名远远高于许多985高校,也引起校友之间的争吵。
这些,都源自不同的排名标准,以及定位。比如软科,就强调学术定位,科研数据是核心,其排名也强调是全球大学"学术排名"。而其他3个中,2个是媒体背景,而QS也最早是和泰晤士合作,十余年前才独立推出自己的排行。因此,这几家排名很重视社会声誉,也都有这方面的社会调查数据作为依据。像QS的6项评价指标中,占比50%的是学术与雇主的声誉调查。
伴随排行榜的进步发展,选用的指标也在不断丰富,像软科已经高达100余项。但无论如何,所有排名实质就是一部分统计数字的集合。仅以有限的数据就能说明一个学校的好坏吗?显然差得很远。办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评价一个老师就已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何况是对一所学校。有人说,这就像对一个人的评价一样,我用身高、体重、体脂等数据就能说明一个人如何吗?人品性格怎么体现?心理健康这些往往暗藏在数据之下的因素呢?
除了评价尺子不同,还有一个核心是科学性问题。比如QS 2019年亚洲大学排行榜,香港城市大学从2018年的第8直接滑落至21,浙大则从头一年的21上升至13。
盖一座教学楼都需要几年,一所高校的排名一年间却有如此的大起大落,宛如股市,原因显然是某个数据的变化引起了这种大幅波动,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种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