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杨女士并不知道自己是被收养的事实,说明她本来过着平静且幸福的生活,凭空之下却冒出一对爸妈,她该如何处理这种心理冲击?她在现在的家庭里如何立足?又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养父养母?相比要不要认亲,这些问题对她来说可能更加重要。毕竟,不管她认不认亲,在她知道自己是被领养那一刻,一切都变了,一切可能也都回不去了。
正是因为这些,每逢有此类新闻,人们一般都会站在曾经被抛弃一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不支持父母去打扰他们的生活。实际上,此前就曾有类似的事件。
2015年,在某选秀节目上,来自贵州的"追梦人"杨成燕,梦想是让失散多年的妹妹认回双亲,一起拍张全家福。然而,杨成燕的妹妹张懿小时候被父母送给别人,知道真相后不愿接受生父生母。当时节目里的嘉宾一度道德绑架,一连串的发问试图占据道德高地,让女孩认自己的父母。这在当时同样引发观众反感。
央视有一档寻亲节目叫《等着你》,初衷是让人们通过节目的力量,来寻找自己失散的亲人、朋友,实现自己的"团圆梦"。
节目的初衷当然是好的,但其中一些案例也曾遭遇一些争议。比如劝被家暴的妇女为了孩子回家;被拐卖的妇女逃离买主后,拒绝与被迫生下的儿子见面,节目组只帮儿子煽情……
和今天不愿意认亲的女儿一样,这些事件的共通点是,当曾经被伤害的一方选择不原谅不接受,外人是否还有必要苦苦相逼?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从以往这些事件,不管是警方还是节目组,即便抱着美好的初衷,劝导的结果很有可能既感动不了观众,也感动不了对方,而只沦为一场廉价的自我感动。
我们常说血浓于水,血缘是天生的,不可改变,但是亲情却更多的来自陪伴,缺一天,就有一天分量,更何况是缺席了30年?如果孩子不愿意认亲,那不打扰,默默守护,也是留给双方的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