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荣山解释,流感疫苗的更新时间表基于有据可查的季节性流行模式。北半球的疫苗毒株是在此前南半球流行基础上进行预测的。过去10年,流感疫苗制备发生过毒株预判失误,比如2016年中国香港出现流感潮,但总体预测较可靠。如果找不到流行规律,就难以确认疫苗接种时机、频次,也很难提高接种效率。
"新冠没有季节性流行规律,至少今年不会有,"他介绍道,2022年,拥有高疫苗接种率的新加坡、日本,都经历了3波感染潮,分布在春夏秋三季,每次都是不同变异株主导的。新冠大流行3年多,美国几乎每年夏冬都会出现感染数激增。时间再往前推,2020年10月,德尔塔变异株首现于印度,此后造成大流行。当地属于热带气候,常年气温炎热。次年六七月,我国广州暴发德尔塔疫情。"说得再明白一点,新冠传播是全年无休的。"
"流感不会造成如此久的传播、如此庞大的感染数。多数人在其免疫系统成熟前,或接触过流感病毒,或接种过疫苗。但新冠病毒太新了。全球大多数人初次感染时已经成年,这是免疫系统弹性较差的时期,即使产生免疫保护,也很难降低感染严重程度。或者需要一两代人,新冠感染才会达到稳定状态。"奥布里·戈登对媒体表示。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首席卫生官约翰·杰拉德(John Gerrard)乐观一些。他认为,新冠病毒可能需要"几年",以演化出季节性流行模式。"在此之前,我们要做好防护,压平一年多次的感染曲线,减轻感染症状,延长两次感染的时间间隔。"
病毒变异至奥密克戎时代,其传播特征变化,也对"疫苗年更策略"形成挑战。"从阿尔法到德尔塔,疫情早期是不同变异株依次兴起,取代前一个、造成大流行。奥密克戎出现的一年多来,全球同时流行多个变异株,而非一个毒株称霸天下。各地的流行株会因免疫背景不同而有所区别。目前,WHO同时监测着300多个奥密克戎亚系。不清楚未来疫情是某个变异株独领风骚,还是多个毒株群魔乱舞。"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传染病学家汤姆·皮科克(Tom Peacock)说。
《金融时报》援引英国卫生安全局(UKHSA)负责人珍妮·哈里斯(Jenny Harries)发言,也提及"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从某些方面来说,新冠病毒的可预测性不如疫情初起时精准,需要持续监测大量新变异株。"这或意味着很难在全球范围内协调新冠疫苗成分。
王年爽指出,包括北大曹云龙团队在内,很多实验室已经能根据现有变异株,相对准确地预测未来几个月的病毒株流行趋势。要预测远期变化趋势,如2024年的变异和流行趋势,仍有难度。
还有学者担忧,感染过新冠原始株或接种过与其相对应的疫苗,可能削弱更新版疫苗对新毒株的有效性。这一现象被称为"抗原原罪"或"免疫印记"。(点击《最新研究:接种三剂疫苗反而比两剂抗体低,疫苗怎么打?》了解更多)
金冬雁认为,新冠疫苗可以参照流感疫苗,做成多价的,含多个毒株。mRNA新冠疫苗的保护力较强,即使出现毒株迭代,其防护效力仍能维持近1年。主要接种此类疫苗的国家和地区都可以借鉴一年一更新的策略。
FDA疫苗研究和审查办公室病毒产品司司长杰里·威尔(Jerry Weir)表示,实施"年更策略"后,如果出现新型高危变异株,FDA可能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疫苗迭代、是否加打一针。FDA相关成员倾向于每年多次召开此类会议,避免"年更策略"给公众留下错误印象,即新冠只是秋冬季的威胁,人们只能在这个有限的时间窗内获得保护。
中国接种策略如何跟进
全球多地都在考虑调整新冠疫苗接种策略。香港地区也在探讨,未来的实际接种频次可能要比每年打一针流感疫苗更密集、接种次数更多。
常荣山表示,基于我国接种疫苗类型、既往感染情况等,2023年中国或出现至少两波新冠感染疫情,只有进一步加强疫苗接种,才能减低住院及死亡人数,呼吁45岁以上人群都要接种加强针。
他补充说,如果是2022年12月感染的人,建议在今年4月前做加强接种。首选含奥密克戎亚系的多价疫苗。也可以选重组蛋白疫苗+鼻吸入式疫苗组合,各接种1剂,这样能达到在可选择的国产疫苗中最优保护率。
"中国主要接种疫苗不同于欧美,除非紧急批准mRNA疫苗,否则'年更策略'不适合中国。"金冬雁表示,需要快速研发、上市针对奥密克戎新亚型的疫苗。
美国发布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13日感染数据,支持接种奥密克戎BA.4/5二价疫苗的有效性,称其能将降低症状感染风险近50%。相较于未接种二价疫苗者,接种者的新冠死亡风险能降低近13倍。
多位受访者指出,我国应加强新冠病毒监测,摸索流行规律。中国已建成流感病毒的监控直报网,采集到呼吸道样本后,可以一份样本既做流感又做新冠,并抽样进行病毒全基因组测序,以监控新冠病毒、流感病毒的流行谱变化。
"我国新冠流行株更迭较全球晚两三个月,但2023年将会与全球同步。我国幅员辽阔,如果某地区出现新的流行株,现有监控系统难以及时发现。在'乙类乙管'防控政策下,监控流行株,特别是境外输入毒株,尤为重要。及早发现毒株更迭趋势,就能提前采取行动。"常荣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