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出场时,是个胆小如鼠、贪生怕死的小人物,谁又不怕死呢?这样的主角最具亲和力。加上张大又是个喜欢见风使舵,狐假虎威的人,手里端着秦桧给的令牌时,胆气立马就足了几分,被别人刀架脖子时,又即刻打回原形。
塑造这样的人物,对沈腾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游刃有余,他缺的不是这些,而是更有深度的塑造。
张大,就具备这样的角色深度,他一开始的"怂"完全是装出来的,内里的"刚",在后面的故事里才一点点地透出来。
三军阵前,当面对嚣张跋扈的金国传译哈登(魏翔饰演)时,包括副统领孙均在内的亲兵营将士们一个个噤若寒蝉。
唯独张大敢挺身而出,手起刀落将传译砍杀,为什么?
因为他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家军。
猥琐的形象背后,却有一颗坚韧的赤诚之心,表面上胸无大志、畏畏缩缩,实际上是整个行动的策划者。
如此复杂的人物,对沈腾是个挑战,也是他从喜剧演员转型演技派的一个机会,就电影呈现的效果来看,他的表演无可挑剔。
副统领孙均,名字来源于金庸小说《连城诀》,在小说中,那个人物为人却心狠手辣,性格却沉默寡言,电影中的孙均也带着这样的性格特点。
有人说,孙均全程都是一张木脸,易烊千玺塑造这样的角色,与演"张大"相比要简单得多。
但皮哥不这么认为,表面上演"孙均"只需要装酷就行,实际上"酷"也要"酷"得有层次。什么时候是杀伐果敢的样子;什么时候是委屈求全的样子;什么时候是为难的样子,都要拿捏好一个度。
更重要的是,这个人物有"弧光",有转变。
孙均是少年将军,以建功立业为理想和追求,委身于亲兵营中,秦桧麾下,本非他的夙愿。
他也知道"精忠报国",所以当受到张大的感染,他最终选择弃暗投明。
孙均能算好人吗?
开始时,他因金使被杀找不到人背锅,手起刀落就把几名亲兵杀掉,手段之残忍令人不齿。
但其身上善良、忠义的一面并没有泯灭,所以后来他转变了,且活到了最后。
你还说这个人物"简单"吗?不简单,但易烊千玺的确演得很好。
编剧陈宇和张艺谋一定读过《说岳全传》,因为总管何立就来自这部小说。
但小说中的何立,虽曾为秦桧家将,却乐善布施,最后也得到善终;
电影中的何立,却冷血凶残,一肚子坏水。
张译真的是内地少有的演技派,塑造正面人物时高大伟岸,塑造这种奸邪的人物也能游刃有余。
片中还给他一个小道具,一把镶嵌着红蓝两颗玛瑙的匕首,从它刀刃的伸缩变化,也能看出,何立就是个捉摸不透的阴险小人。
相比何立,副总管武义淳的头脑就要简单得多,虽有心机,却让人一猜就透。
武义淳是武贵妃的堂弟,其实是宋高宗赵构安插在秦桧身边的人,由此也可以看出赵构对秦桧也有很大的顾忌,这与当时的历史相符。
岳云鹏赋予角色足够多的喜感,也为电影增添了一些喜剧的氛围。
但电影的基调,还是深沉而冷酷的,武义淳虽是皇帝赵构的人,到最后也落得惨死的命运,如此安排,正反映出当时的秦桧早已权倾朝野,连赵构也不放在眼里。
三、两个"亢奋点",决定票房大卖
简单来说,张艺谋这次就是借着南宋岳飞故事的背景,玩一出故事多重反转的"剧本杀"。
其剧情设计巧妙、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始终牢牢牵引着观众的情绪,因此观影体验甚佳。
但光有观影体验不够,主题上也需要进一步升华,提炼出能引发观众共鸣的"亢奋点"。
令皮哥惊喜的是,张艺谋在经历了这些年多部电影不理想的曲折之后,这回终于找对了路,给片中加了两处情感爆发点。
其一是孙均在审问张大时,扒开他的衣服,露出背上"精忠报国"四个字。
片中交代,岳飞背上有岳母所刺"精忠报国"四字,因其在军中声望甚高,岳家军纷纷效仿。
上面皮哥提到,编剧读过《说岳全传》,这段掌故亦来源于书中第22回《结义盟王佐假名 刺精忠岳母训子》。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面有一个小错误,元人脱脱、阿鲁图所编《宋史》上说:"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刺的其实是"尽忠报国",不是电影中出现的"精忠报国"。
(电视剧《精忠岳飞》中便是"尽忠报国"四字)
但这四个字,对我们国人来说意义非凡,在电影里出现,很容易便调动起我们的爱国情绪,这是第一个亢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