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咱再看看他是怎样坐上那把"椅子"的吧。宣帝本就是没有什么事业心的酒色之徒,他很想享受当太上皇的滋味,所以,早早地就立了一个小接班人--静帝,宫中大小事务还是由杨坚打理。不久,宣帝就一命呜呼了。杨坚见机会来了,就找人替小当家人写好禅让书,再由朝中大臣恭恭敬敬地捧着送到他家。他为了避免人们说三道四,还假意推辞,瞧那个装的,活像真的一样。没办法,静帝人单势孤,只好再次下发文件,杨坚这才"不好意思"地接受了。
杨坚当家以后,觉得能坐上这个位子实在不易。因此,他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躬行俭朴,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他最忌讳的那个"随"字的字义。因为先前杨坚等于是子承父爵--随国公,后来他才进封为随王。但父一辈,子一辈的,不是"随"着公,就是"随"着王,都是跟在那个"皇"的屁股后边,所以,他认为这个"随"字的字义不好,而且是他一直以来最纠结、也最忌讳的字义。
杨坚之所以纠结,是因为"随"字左边的"耳朵"和右边的"有"都不错,"有""耳朵"就有"头"啊,谁不喜欢当"头儿"呢?何况这个"随"也曾经给他带来过鸿运,那就是世袭了他老爸的爵位,这是打着灯笼找不到的好事啊。但他又转念一想,可中间这个"走之"寓意不吉利。好不容易刚刚坐稳的椅子,哪能又随之而走呢?现如今,自己当家,以后儿子孙子等都要当下去,怎么办呢?他冥思苦想,最终决定,既然"随"(古汉字)字的本义不好,我索性把"走之儿"砍了去,不就万事如意了。于是,"随"就成"隋"了。如果一个字的字义真的能改变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命运的话,那隋朝也就不会毁在隋炀帝杨广的手上了。关键是看你选择走什么样的路--或正,或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