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女孩31岁被裁员,靠读书逆袭,一年后年薪百万

2023-01-19 13:40  今日头条

我,农村女孩,年入200万,没钱学音乐,没体育天赋,靠读书逆袭

我叫丹姐,1985年,我出生在天津北辰区的南麻瘩村,家庭条件一般,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小时候,村里条件都不好,家家户户住小平房,平日里,大家种种地、养养牛,日子清贫,倒也算得上自在。

父母没有给我的人生太多期待,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明确的规划,也就没有给我编织过未来。我一直很有想法,倒不是说对未来有着明确的规划,而是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我经常会跟父母提出一些要求:"我能学音乐吗?""我能学体育吗?""我能去上兴趣班吗?"

一家三口的合影,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

最开始是音乐,爷爷爱唱京剧,我似乎展现出了一点点天赋--唱歌不跑调。但父母也不知道怎样培养,恰好姑姑在旁边的镇当音乐老师,每年会送学生去少年宫考音乐班,大概在我二年级的时候,她就把我一起送去考试了,那个时候我连do-re-mi-fa-so都不知道,结果考试后,我成了唯一被录取的人--其他学生都唱跑调了。

在少年宫,最开始学的是唱歌,后来老师觉得我只学唱歌愧对天赋,就又让我学钢琴。老师想的只是培养一个苗子,却从未想过经济问题。有了这样的机会,我当然想学,就又学上了钢琴。每个周末都是爷爷送我去课外班,但也没持续多长时间--因为学音乐太贵了,一节课要几十上百,而我家在农村,收入微薄,根本承担不起。音乐这条路就没有走下去。尽管小时候家庭没有条件支持,在后来的人生里,我参加了《中国好声音》,拿到了上海赛区第一名,也算是证明了自己的音乐天赋。

我小时候表演,爷爷帮我伴奏的照片。

走不了音乐这条路,我就想靠体育出成绩。我爸是个体育迷,从我记事开始,放学之后、周末,他都会守着电视看比赛,好奇心重的我自然会跟着看,也就这样渐渐喜欢上了体育。从1986年到1999年,中国女足成绩很好,拿了7次亚洲杯冠军,这也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看着球场上的铿锵玫瑰,我想去学踢球,爸妈并没有放在心上。

足球没踢成,我却和田径结缘了,学校开始组建田径兴趣班。我看到高年级的小姐姐每天训练跑步,觉得她们特别酷。即便我发育晚,很瘦小,但老师看我积极,就让我来试试。一开始,训练的时候我只能跟在后面,看上去像是别人的小跟班。于是我就拼命地练,别人训练结束,我不走,要再练上一个小时,差不多过了一年,小跟班开始超越前面的同学了。

从小,我就活泼好动。

正巧那时和爸爸看了奥运会,我就开始"痴心妄想",觉得以后当个奥运冠军也不错。所以到了五年级,即便仍旧很瘦小,我还是好强地报考了体校,想着无论如何都要练出成绩来。进了体校,生活变得非常规律甚至有些枯燥:每天六点钟起床,训练两小时,吃早饭,上课,下午两三点又开始训练,一直练到晚上六七点……那时的训练就是拼命地跑,还有蛙跳、仰卧起坐这些体能训练。

也就是在这里,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差距:同样都是训练,有的同学就是跑得更快,这些同学被开的小灶、得到的私下指导自然也更多。而对于我们这样没什么天赋的小孩,就只有冷嘲热讽了,时不时的,教练还会说"你们这些人就是陪太子读书的"。

我不甘心当"陪读",就更加拼命给自己加练。成效不是没有,我比原来的自己强了,成绩最好的800 米,也从排不上名,跑到了全区第三,但在绝对的天赋面前,仍旧不堪一击。我在体校都成不了最优秀的,更不要想什么奥运会了。

我和堂哥们的合影。

我要上初中了。教练觉得我学习成绩还可以,练体育却根本没什么机会,就建议我回普通中学。我接受得很平静,虽然我不是个轻易放弃的人,但一件事要是真的没希望了,努力就不再会有价值,不合适就是不合适,该放弃就要放弃。而我,确实不是练体育的那块料。

于是,我就回到镇上的普通中学开始读书,而一切并不顺利,我先是逐渐意识到自己家庭条件有多差,再是处处受排挤,学习成绩也不好。别的同学小学都在学习,而我在练体育,自然一开始跟不上,其中最差的是英语,连一到十都数不全。

因为成绩差,又把在体校调皮的态度带到普通初中,偶尔会捣捣乱,上课讲话,还被老师罚站过几次,很多同学都排挤我。记得有一次,我趴在桌子上午休,有男生拼命撞我的桌子和椅子,我很生气,想要去打架,后来还是忍住了。

受排挤并没有阻止我上进。初中每次考试都要排名,第一名坐在第一考场的第一个位置,我远远地望着那个位置,很是羡慕,想要坐到那儿,就得死命地学习。没有什么高明的手段,就是硬学。英语不好,就拼命地背单词;数学不会,就把能找来的题都做一遍;夏天家里太热,就去胡同里;爸爸晚上叫人来家喝酒打牌,我就躲到外面的路灯下学习。

就这样,第二次考试,我就进了全校前十,然后是第三名,再是第一名,终于,我坐到了那个位置上。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奇迹,老师一下子重视起我来了,爸妈虽然放养我,但拿到我第一名的成绩单也很骄傲。对我而言,第一名固然值得高兴,但它给我带来更多的是危机感,因为当你考到了第一名之后,再考第二名也是失败。所以,在我坐到第一名的位置上之后,初中剩下的时间,我再也没有离开那个位置。

我(左一)和高中老师、同学的合影。

然后,我顺利地考入了天津市第47中学,它是天津最早的一批重点中学,升学成绩相当好。虽然一直没有父母的引导,这时我的人生目标已经很明确了,就是我要读书、上好大学、有出息--父母没有向上爬的机会,所以能向上爬的只有我自己。

那确实是很痛苦的三年,我所有精力都在学习上,还因为打手电筒看书还看成了高度近视。当时宿舍晚上十点熄灯睡觉,我买来一个像电动车电瓶那么大的充电手电筒,熄灯后在被窝里看书,每天都看到凌晨。学校住校,一周回家一次,别的同学一般是周一早上或者周日晚上回学校,而我每周日中午就回去学习。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好时我能考到年级第十一名。不过当时,我对大学、专业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因为家庭条件不能让我有这样的视野。

我把目标定成了复旦大学。定这个目标有两个原因,一方面,虽然从来没有去过上海,但我很喜欢这个电视里常常会出现的大世界;另一方面,我们学校上一届有个特别出色的学长,就是去复旦读的汽车工程,所以我也想去复旦读汽车工程。

我的高中毕业照。

结果2004年高考,我却遭遇了滑铁卢--只考了年级七十多名,比平时低了60多分,上了厦门大学,学生物工程。选这个专业也没有经过什么深思熟虑,因为优秀学长在复旦学的是汽车工程,我想着生物工程也是工程,我是理科生,生物成绩又特别好,就报了这个专业。

厦门大学是一所很好的大学,在我上大学时,属于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在现在,也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但没能考上复旦,对我来说也是不小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