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花清瘟、小柴胡颗粒,这些热销感冒中成药究竟该怎么用?医生教你正确用药

2022-12-09 10:08     今日头条

大家都知道,大多数感冒都是因为病毒感染所引起,目前西医尚缺乏针对性的抗病毒治疗药物,而中医中药在治疗感冒方面理念独特,针对性更强,不仅能够抑制或杀灭病毒,而且能够减缓病毒血症所造成的头痛、身痛、发热等症状,所以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这么多的感冒中成药如何正确选择也是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这些常用的中成药感冒药。

在详解药物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感冒到底属于哪一类型,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用药选择。一般说来,我们常将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当然还有其他类型的,但比较常见的就这两类)。如何区分风寒与风热呢?其实很简单,凡是流清鼻涕、痰比较稀薄、明显怕冷、喉咙不红不痛的就是风寒所致;而流脓鼻涕、咳痰比较粘稠、咽喉红肿疼痛、发热为主的大多是风热感冒,这两种感冒的治疗是完全相反的,所以必须得分清,否则就有可能用错药。在感冒发展的过程中,寒热也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在用药时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不能墨守成规,中医的治疗永远都是灵活的。

一、用于风寒感冒的中成药

1. 荆防颗粒(荆芥、防风、前胡、羌活、枳壳、川芎、柴胡、茯苓、独活、桔梗、甘草)

适应症:散风祛湿,发汗解表。用于风寒感冒,恶寒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清涕,咳嗽白痰。

用法:每次1袋,一日3次,用开水冲服。

作者述评:一般感受风寒的感冒都可以用。

2. 正柴胡饮颗粒(柴胡、防风、甘草、赤芍、陈皮、生姜)

适应症:祛风散寒,解热止痛。用于外感风寒初起: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喷嚏,无汗,四肢酸痛,咽痒咳嗽;也可用于流感初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症候者。

用法:每次3克,一日3次,开水冲服。

作者述评:感受风寒伴有发热的感冒最合适。

3. 九味羌活颗粒(丸)(羌活、防风、川芎、白芷、苍术、细辛、地黄、黄芩、甘草)

适应症:散寒除湿,疏风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挟湿型感冒,症见恶寒、发热、头重而痛、无汗、浑身痠痛。

用法:每次15克,一日2~3次,用姜汤或开水冲服。

作者述评:外感风寒伴全身酸痛者尤为合适。

4. 小青龙颗粒(合剂)(麻黄、桂枝、姜、细辛、法半夏、五味子、白芍、干甘草(蜜炙))

适应症:散寒化饮,止咳平喘。主治风寒水饮,恶寒发热,喘咳痰稀、无汗。

用法:每次13克,一日3次。

作者述评:感受风寒伴咳嗽气喘,痰液清稀者最为合适,平喘的作用比较好,但前提是没有咽红、浓痰等热象。

5. 感冒清热颗粒(胶囊)(荆芥穗、防风、柴胡、葛根、桔梗、紫苏叶、薄荷、白芷、苦地丁、苦杏仁、芦根)

适应症:解表清热、疏风散寒。主治风寒感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咳嗽咽干、恶寒身痛。

用法:每次1袋,一日2次,开水冲服。

作者述评:一般感受风寒的感冒均可使用。

二、用于风热感冒的中成药

1. 连花清瘟颗粒(胶囊)(连翘、广藿香、大黄、红景天、金银花、板蓝根、绵马贯众、麻黄(炙)、苦杏仁(炒)、石膏、鱼腥草、薄荷脑、甘草)

适应症:宣肺泄热、清瘟解毒。用于治疗流感属热毒袭肺证,症见:发热或高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咽干咽痛,肌肉酸痛,舌偏红,苔黄或黄腻等。

用法:每次1袋,一日3次,开水冲服。

作者述评:风热感冒较重者尤为适合。

2. 小柴胡颗粒

功效与辨证: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状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

注意事项:不适用于风寒感冒证。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饮食禁忌: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特殊人群: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停药:服药三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3. 疏风解毒胶囊(虎杖、板蓝根、柴胡、马鞭草、芦根、败酱草、连翘、甘草)

适应症:疏风清热,解毒利咽。用于风热型感冒,症见发热,咽痛,恶风,鼻塞,流浊涕,头痛,咳嗽等。

用法:每次4粒,一日3次,口服。

作者述评:风热感冒较重者尤为适合。

4. 银翘解毒丸(颗粒、胶囊、软胶囊、片)(金银花,薄荷,荆芥,连翘,牛蒡子(炒),桔梗,淡豆豉,淡竹叶,甘草)

适应症: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主治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咽喉疼痛、咳嗽口干。

用法:每次1丸,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

作者述评:一般风热感冒均可使用。

5. 双黄连口服液(金银花、连翘、黄芩)

适应症: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型感冒,症见发热,咽痛、咳嗽。

用法:每次2支,一日3次,口服。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作者述评:一般风热感冒较为适合。

6. 牛黄清感胶囊(黄芩、连翘、人工牛黄、金银花、珍珠母。辅料为滑石粉)

适应症: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咽痛、咳嗽。

用法:每次2~4粒,一日3次,口服。

作者述评:一般风热感冒较为适合。

7. 桑菊感冒片(桑叶,菊花,连翘,甘草,芦根、苦杏仁,桔梗,薄荷脑素油)

适应症:疏散风热,宣肺止咳。主治风热感冒所致的头痛,口干,咳嗽,咽痛。

用法:每次4-8片,一日2-3次,口服。

作者述评:外感风热初期,咳嗽为主,痰少或无最为合适。

8.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口服液)(柴胡、葛根、浮萍、黄芩、桂枝、白芍、蝉蜕)

适应症:发汗解表,兼清里热。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症见:发热,头身痛,口渴,咽红,流涕,小便黄,大便干等。

用法:1岁以内,每次2g;1-3岁,每次4g;4-6岁每次6g;7-14岁每次8g;每天4次,开水冲服。

作者述评:这个药用的比较乱,从组方上来说,更偏重辛凉,以风热感冒为宜。

9.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连翘,淡豆豉,黄芩,半夏、柴胡、大黄,青蒿,薄荷,荆芥,栀子(炒),赤芍,厚朴,槟榔,甘草)

适应症:小儿风热感冒挟有食滞证,症见:发热咳嗽,咽红肿痛,鼻塞流涕,脘腹胀满,纳呆口渴,便秘或大便酸臭,溲黄。

用法:6个月-1岁:一次1-2g;1-3岁:一次2-3g;4-6岁:一次3-4g;7-9岁:一次4-5g;10岁以上:一次6g;一日3次。

作者述评:感冒发热,舌苔偏厚比较适合。

三、止咳化痰中成药

1. 通宣理肺丸(紫苏叶,苦杏仁,麻黄,前胡,陈皮,半夏(制)、桔梗,甘草,茯苓,黄芩枳壳(炒))

适应症: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主治感冒咳嗽,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肢体酸痛,鼻塞流涕。

用法:大蜜丸一次2丸,每天2~3次。

作者述评:全方性质偏温,适用于风寒感冒咳嗽,以咳嗽痰稀为用方切入点。

2. 蛇胆川贝液(蛇胆汁、平贝母。辅料为杏仁水、薄荷脑、蔗糖、蜂蜜、苯甲酸、羟苯乙酯)

适应症:祛风止咳,化痰散结。用于风热咳嗽,痰多,咳痰不爽或久咳不止、气喘,胸闷。

用法:每次10毫升,一日2次。

作者述评:偏清凉,适用于痰比较粘稠,有热象的咳嗽。

3. 橘红痰咳液(化橘红,百部(蜜制),茯苓,半夏(制),白前,甘草,苦杏仁,五味子)

适应症:行气化痰,润肺止咳。用于痰浊阻肺所致的咳嗽,痰多、气喘。

用法:每次10~20毫升,一日3次。

作者述评:性偏温燥,以咳嗽痰稀薄者合适,痰黄质稠者不宜用。

4. 急支糖浆(鱼腥草,麻黄,紫菀,金荞麦,枳壳,四季青,前胡,甘草)

适应症:清热宣肺,化痰止咳。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咳嗽,症见发热、恶寒、咳嗽咽痛、胸膈满闷;急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每次20~30ml,一日3~4次;儿童1岁以内一次5毫升,1岁至3岁一次7毫升,3岁至7岁一次10毫升,7岁以上一次15毫升,一日3~4次。

作者述评:痰稠偏热者适合,质稀如清水者不宜。

5. 强力枇杷露(枇杷叶、白前、桑白皮、罂粟壳、桔梗、百部、薄荷脑、辅料为蔗糖、防腐剂(苯甲酸钠))

适应症:养阴敛肺,祛痰止咳。用于支气管炎咳嗽。

用法:每次15毫升,一日3次。

作者述评:其中含有罂粟壳,具有镇咳作用,如果痰多不适合选用,容易导致痰咯不利。

6. 宣肺止咳合剂(荆芥、前胡、紫菀(蜜炙)、桔梗、百部(蜜炙)、陈皮、鱼腥草、罂粟壳(蜜炙)、薄荷、甘草(蜜炙)。辅料为蔗糖、蜂蜜)

适应症:疏风宣肺,止咳化痰。用于咳嗽属风邪犯肺证,症见咽痒咳嗽、恶寒发热、咳痰、鼻塞流涕等。

用法:一次20毫升,一日3次。

作者述评:性质平和,但同样含有罂粟壳,感冒早期咳嗽痰多的情况下不适合用。

7. 清宣止咳颗粒

适应症: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小儿外感风热所致咳嗽,发热或鼻塞,流涕,咯痰,咽红或痛,微恶风寒。

用法: 1~3岁:每次1/2包;4~6岁:3/4包;7~14岁:每次1包;一日3次,开水冲服。

作者述评:偏于清凉,适用于外感风热所致咳嗽。

8. 杏贝止咳颗粒(麻黄(蜜炙)、前胡、浙贝母、北沙参、木蝴蝶、苦杏仁、桔梗、百部、甘草)

适应症:清热宣肺,止咳化痰。用于外感咳嗽属表寒里热证,症见微恶寒、发热、口干苦、烦躁、咳嗽、咯痰、痰稠质粘等。

用法:每次1袋,一日3次,开水冲服。

作者述评:寒热之象都存在,止咳化痰效果比较好。

9. 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山楂(炒)、枇杷叶(蜜炙)、槟榔、枳实、瓜蒌、莱菔子(炒)、桔梗、葶苈子(炒)、连翘、蝉蜕)

适应症:消积止咳,清热肃肺。用于小儿饮食积滞、痰热蕴肺所致的咳嗽、喉间痰鸣、夜间加重、口臭、腹胀。

用法:周岁以内一次5ml,1~2岁一次10ml,3~4岁一次15ml,5岁以上一次20ml,一日3次,口服。

作者述评:食积明显,舌苔偏厚,痰多比较合适。

不少疾病的治疗需要多种药物一同服用,有资料显示,一次服用药物的种类越多,中毒、副作用发生概率越高。所以,最好能够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对症用药,并且记住药物服用间隔时间,降低药物副作用。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