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打台湾,统一近了?美军又推出“时间表”,残酷的是,美根本挨不过7天

2024-03-30 14:44     今日头条

攻打台湾,统一近了?美军又推出"时间表",残酷的是,美根本挨不过7天

美军司令再次胡言,称2027年大陆将"武力收台",而美军承诺,一定会竭尽全力"保卫"台湾。不过与此同时,美国智库给出的数据,却让美军颜面扫地:一旦台海开战,美国插手,最多撑不过一周。

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约翰·阿奎利诺海军上将

据彭博社报道,近日,美军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诺在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听证会上说,中国大陆将在2027年做好攻打台湾的准备。他认为,"中国近年来国防预算不减反增,持续增加战斗机和海上战舰,扩大武力规模。最近大陆在台海的各种军事演练,都是在模拟收复台湾。"

值得一提的是,这不是这位将军第一次发表这种言论了,也不是美军第一次炒作"2027年"这个节点了。去年5月,阿奎利诺就声称,"大陆将要收复台湾",大陆飞机不断"挑衅",导致台海局势紧张。

7月,他又称,"中方高层已经要求中国军队做好准备,在2027年之前武力收台。"阿奎利诺一直在强调中国在"大规模扩军",这位将军无中生有、颠倒黑白的技术可谓是"炉火纯青"。

美国方面此前曾多次就"大陆收台"时间给出过猜测,还有美专家称不是2027,是2030年前后,美方炮制出的各种时间点,五花八门。对于五角大楼已经病入膏肓的"中国威胁论"叙事氛围,我们其实早已见怪不怪,但是美方如今有意将此事来回炒作,恐怕没安什么好心。

2024年台湾地区海上军队在南海进行演习

阿奎利诺还说,如果"大陆收台",美国有信心在"保卫台湾"的战争中获胜。不过,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最近给出的数据,着实有点打了阿奎利诺的脸。

经过多次台海冲突兵棋推演,该智库给出的结果是,美国国防工业基地目前缺乏进行重大战争的能力,如果因台海问题与中国大陆发生战争,弹药不足问题将"非常严重",大约不到一周就会耗尽远程导弹等所有关键弹药的库存。

如此看来,阿奎利诺再次炒作中国收台的目的就不难猜了。美国当前无意在台海主动引起战争,毕竟在中国家门口和解放军作战,后勤供给和弹药都是问题,美军必然会损失惨重。但是,美国也不希望看到解放军成功收台,所以美国此举大概率是想恐吓解放军,由此阻止解放军收台。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害怕光有出兵承诺不足以唬住中国大陆,于是具体分为两类方针,即惩罚性威慑和拒止性威慑。

美方的惩罚性威慑是说,如果中国大陆一旦使用武力收台的形式,将会遭到美国的报复打击;

美方拒止性威慑的意思是,要让中国大陆认识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大陆的力量没有办法在收复台湾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既然做不到,大陆就会放弃武力收台,考虑其他的方式。

不过,无论是哪种策略,美国都需要美军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需要美国工业提供足够的弹药库存和武器系统支撑,但美国现在显然还办不到。

乌克兰军人正在搬卸美国援助的弹药装备

美国军工企业的战时产能,在其参与的几大战争中便可窥见一斑。早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军工产能不足的问题就已初露端倪。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美国的轻式武器及弹药出现短缺情况。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乌克兰成为美国对外援助的重中之重,但是弹药不足问题再次出现。

事实证明,美国军工企业的生产能力,跟不上战时实际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美国曾实行"去工业化"政策,美国大量的军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采取了在海外设厂或者是进口原材料的方法。

这样的做法确实保证了相对稳定的利润,但是也导致美国国内没有完整的武器生产线。一旦战争发生,就不能保证海外工厂是否照常生产,运输线路是否依然通畅,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在战时可能出现"弹药困境"的原因。但是目前来看,这个问题短时间内无法得到解决。

此外,当前的俄乌冲突,也给美国提了醒,现在乌克兰战场弹药的消耗量是惊人的。一旦等到台海冲突发生之后,美国再赶工生产根本是缓不济急。而且,不仅仅是美军,到时候岛内的台军同样也要面临缺弹少粮的处境,且台湾地区就是个岛屿,战争一旦开始,美国再想将弹药运进去几乎不可能。

目前看来,美国智库发出这样的警告,无非就是让美军扩大更多弹药储存,加快恢复军工业,为其找国会加大军费预算提供更好的理由。

国防部新闻局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

长期以来,对于美方多次炒作"台海战争的节点",我国防部也多次回应称,台海局势紧张的真正根源是民进党当局"倚美谋独"和美方一些人搞"以台制华"。如果美方真的希望台海和平稳定,就应当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停止插手台湾问题,停止制造新的台海局势紧张因素。

中方多次重申希望取得和平统一,解放军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始终意志坚定不移。台湾是中国的台湾,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我们坚持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

今日关注
更多